参观革命遗址,弘扬红色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红色资源共享,营造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社会氛围,推动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鄂豫皖,这是一片洒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无数革命先烈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大好年华挥洒在这里,只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鄂豫皖博物馆矗立着,静静地诉说那一段波澜壮阔、激荡澎湃的岁月。作为抗日根据地历史的主要地区之一,鄂豫皖博物馆通过其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历史记载,较为全面的再现了那段灰暗岁月的艰难与人民的奋斗。
二十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战火纷飞、国外列强侵扰,广大的人民深深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内忧外患的处境让鄂豫皖地区的人民深受其苦,而在此时,在万千民众的期盼与饱受困苦下,中国共产党为这片早已不能够再历经风霜的地区带来了星星之火。火苗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悄然壮大,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人来到这里,为鄂豫皖的民众带来希望与幸福,传播革命的意义与思想、带来人民的解放。革命先辈深入农村、人民之中,组织起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将广大工农阶级团结起来。
在鄂豫皖烈士陵园中记录了许许多多革命先辈的故事,如:鄂豫皖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将军,他对抗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因被敌人包围而不幸牺牲;还有像方志敏、赵尚志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这些烈士们的事迹和贡献,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也深深激励和感动着后人。鄂豫皖烈士陵园作为他们的永久安息之地,见证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在鄂豫皖边区最突出的便是大别山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0年代初期在湘鄂赣边区的艰苦环境中锻造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其以顽强的意志、无畏的斗志和牺牲自我的精神为核心,成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象征之一。
鄂豫皖边区的大别山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为红军的活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然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顶着酷暑严寒,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是他们顽强的战斗精神与百折不挠的气度。在大别山中,红军战士们过着简朴而艰苦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所有战士甚至是领导阶级都常有的事,衣服有补丁不算什么,正因心中有信仰、有希望,他们乐观坚定,吃苦耐劳,从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是他们朴素艰苦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大别山的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红色政权,实行了集体化的经济生活。红军和地方群众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形成了紧密的战斗集体和生活集体,体现了无私奉献、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大别山地区,许多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甘愿舍生取义,表现出了高尚的革命牺牲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忠诚和信仰的篇章,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革命意志的坚定和毫不动摇的信念。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和重重难关,红军在大别山一带不断进行反击和战略调整,最终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了长达多年的斗争。大别山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战斗作风,更是一种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不畏艰难困苦、无私牺牲的革命精神象征,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历史中,永远激励着广大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回顾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历史,其中深深动人心魄的是在黑暗岁月中坚定不移向前进的态度与勇气,为了心中的信仰而砥砺前行、不畏牺牲的执着。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与不畏牺牲、在那个艰苦岁月的砥砺前行,才有当今繁荣强大的祖国与和平安定的生活,根据地各个的精神仍将会在新时代红色血脉中传承下去、薪火不熄。(通讯员 张怡菲 林心怡)
图为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合影。 林心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20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