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为深入探索体育戏曲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安徽理工大学8名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团队深入安徽省宿州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探索。
洞悉岁月变迁,了解历史渊源
7月4日,团队成员来到宿州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设有库房、办公区域、临时展厅和民间艺术馆,其中包括地方戏曲、埇桥马戏、民间工艺、书画艺术和灵璧奇石等展示。二、三层则展示宿州的历史文化,如“九州通衢”、“人文溯源”、“秦汉雄风”等主题展厅。
团队成员主要参观了一层的展馆,了解了宿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曲、埇桥马戏、民间工艺、书画艺术和灵璧奇石等,这些都是宿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探索,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民间艺术(埇桥马戏、泗州戏等)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成员参观博物馆照片(拍摄者:杨稀媛)
除了参观相关展厅,团队成员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采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有关戏曲传承的相关问题。在这一系列采访工作的进行中,不仅锻炼了成员们沟通交流的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体育戏曲非遗的理解。
团队成员开展相关采访活动(拍摄者:严丽)
探寻发展现状,扎根村镇求解
7月5日,为更好了解相关戏曲发展现状,团队成员来到宿州市蒿沟镇和泗县进行深入调研。
在蒿沟镇我们去往埇桥马戏动物饲养基地和当地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在与蒿沟镇政府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埇桥马戏面临了一些挑战。随着国家动物保护政策的收紧和新冠疫情的影响,野生动物展示展演活动的审核变得更加严格,导致马戏行业逐渐萎缩,许多从业人员和马戏团面临转型的压力。虽然埇桥区马戏团体数量减少,但依然有数家马戏团和一万多名从业人员,年演出纯收入达到数亿元,占据了全国马戏演出的半壁江山。而为了埇桥马戏的发展,从业人员大多选择在外进行表演宣传,现在几乎很难在本地看见马戏团的身影。
团队成员行进在蒿沟镇(拍摄者:杨稀媛)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在泗州观看到了泗州戏的演出,与当地表演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到:泗县推进虹乡剧场建设,为泗州戏提供排练、演出场所,同时泗县文化馆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传承、保护、恢复、汇编、录制举办泗州戏唱段大赛、春晚等活动,弘扬泗州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特色,推动城乡振兴
本次“三下乡”活动,让团队成员了解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持续的关注和努力。让大家也有机会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等形式,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团队成员合影(拍摄者:严丽)
埇桥马戏以其惊险刺激的表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喜爱;泗州戏则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和精品剧目的创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两者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论是埇桥马戏还是泗州戏,都是独属于安徽地区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和自身的创新发展,逐步实现了传承与发展。
(作者:杨稀媛)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52300.html##0712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1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