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月哈尔滨文旅产业爆火带动“南北互礼”之后,众多“隐藏款”物产逐渐显现在公众视野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的要求,来自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隐藏款物产科普实践团以“助力乡村产业经济振兴和品牌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物产与地方产业融合路径,辅以“隐藏款”物产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旨在提升公众对“隐藏款”物产的认知与了解,以期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各地已成功申报或正在培育中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展开。在为期一个月(2024年6月28日至7月28日)的实践过程中,调研团足迹遍及南通市、苏州市、常州市、徐州市等地,调研对象主体包括政府单位、企业、养殖基地、社区等。
政策桥梁·地标共融:对话政府部门,共促地标产品发展
6月28日,实践团来到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与相关部门领导及农业专家深入交流,了解南通本土农产品的挖掘及推广情况,特别聚焦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培育与申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夏沛霖指出,目前已在南通境内评选出六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包括如东狼山鸡、启东绿皮蚕豆等,未来应当积极发挥江海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优势,凸显盐水养殖特色并大力推广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如紫菜、麻虾、河豚等。
7月2日,团队成员来到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了解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流程、政策支持及品牌建设策略。截至目前,南通市已有14件地理标志产品与32件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成功,位列全省第三。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处王茜处长表示,将持续重视地理标志资源的调查摸底及其潜力挖掘,指导精准培育,并将在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的挖掘和推广方面采取多样化策略,努力实现“用好一件地理标志、做强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工作目标。
7月24日,实践团来到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实地调研,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方志处兼秘书处处长邓永定、副处长焦学健、主任科员王婷与实践团队成员围绕如何借助地方志等专题资料与数智技术手段,做好“隐藏款”物产的科普宣传工作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邓永定表示将与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深化合作,积极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的南通特色物产走向世界。
企业探访·产业洞察:实地调研考察,铸就项目基石
在企业探访环节,调研团率先来到如皋市顾庄村和吴窑社区,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顾庄村支部副书记王晓军表示,盆景产业不仅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还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加速产业升级。盆景照料也成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为顾庄村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福祉的双重效益。在吴窑社区特色水蛭养殖基地,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宽体金钱蛭养殖过程,见证了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带来的绿色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随后,实践团走进了具有百年历史的穆义丰花露烧酿酒工坊。花露烧酒于2014年被列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穆义丰酒坊作为南通老字号,对南通花露烧酒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先锋作用。穆义丰酒坊有限公司法人季长虹表示,为推动花露烧酒成为地理标志产品,穆义丰酒坊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酿造工艺并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同时,酒坊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探索新配方吸引年轻消费者,并通过参加展会、利用社交媒体及与知名茶饮品牌合作等方式扩大市场影响力。
深耕合作·智启未来:共探特色产业新径,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为进一步巩固调研成果,丰富调研视角,实践团将调研范围从南通市内拓展至市外地区,在7月中旬至下旬期间,团队成员赴苏州市张家港滨湖社区、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常州市天宁区清凉新村社区、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木市场等地开展实地考察。队员们积极发放问卷并结合问卷举办小型讲座,向商家与居民介绍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意义,鼓励商家积极参与申报和推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李昱彤借暑假赴剑桥大学研学之机,将调研视域延伸至国外,就地理标志产品的打造与推广问题与当地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签署以来,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成为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如何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文化历史内涵,打造品牌效应,是我国农产品传播独特文化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议题。
团队指导教师徐晨飞副教授表示,借助方志、年鉴等专题资料与数智技术手段,做好“隐藏款”物产的科普宣传工作是乡村产业经济振兴与“土特产”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依托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深度挖掘各地优质物产,形成“隐藏款”物产知识库。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及相关学科理论,构建方志物产叙事服务平台,面向政企公众提供科普知识服务。通过多主体协同联动的方式,讲好中国物产故事,赋能产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0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