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思想,2024年7月17日,滁州学院探访非遗鱼灯文化小队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队伍此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主题,通过拜访非遗文化传承人、参观鱼灯制作和鱼灯展示馆、对地方传统鱼灯活动习俗进行探访等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宣传鱼灯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了解鱼灯文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发放调查问卷来调查年轻人对于鱼灯文化的了解程度,为后续引导大学生更加欣赏和了解鱼灯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调查问卷的主要发放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发放形式为纸质调查问卷填写。在活动准备阶段的一周内,我们一共发放了60份,收回了52份。据后续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很多人对特定地区的鱼灯文化(如汪满田鱼灯)有所了解,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对于鱼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问卷关注的重点。大多数人表示支持或非常支持对鱼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前往汪满田鱼灯文化展示馆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了鱼灯的制作过程和工艺,也不禁感叹于非遗文化之精美,鱼灯文化承载的不仅是一份手艺,更蕴含着人们祈愿年年有余和子孙兴旺的美好愿景。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每年假期时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体验鱼灯制作,亲身感受鱼灯文化。这类活动不仅能为他们发展提供经济收入,游客们也能在亲身制作的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汪满田村的“鱼灯会”闹元宵习俗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从正月十三到十六,人们以鱼灯游村,当地人称“嬉鱼”,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鱼灯以竹篾为架,糊以棉纸,表面手绘鱼鳞等纹样,闹灯时,村民们举着大到十几个人举的8米长的大鱼,小到娃娃举着的50-60公分的小鱼,穿梭在村巷里。场面流光溢彩,热闹非凡,颇有辛弃疾诗里“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味道。由于活动实践的时间是在暑期,我们小队提前在2024年的正月里前往歙县观赏鱼灯游街并留下了视频作为素材。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各种直播、博览会、短视频、主题活动等全媒体展示传播平台的搭建,广泛聚合了各类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我们所联系到的这位非遗传承人也选择利用网络来弘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传统文化节目录制、各类鱼灯进校园活动和特色非遗推介展等活动,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非遗文化。在各地举行游鱼灯活动,宣传推广非遗鱼灯文化,不仅扩大了鱼灯文化的知名度,也为非遗鱼灯传承人带来了经济收益。徽州鱼灯游街的视频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的传播也大大弘扬了这项传统非遗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项美丽的非遗。
少年多有凌云志,青春汇力正当时。“三下乡”社会实践已落下帷幕,但积极奉献的精神却将永远延续。在本次实践中,我们小队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力量,青年人敢想敢干的精神宛如一阵浩瀚新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青年一代要坚定文化自信,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青春光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96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