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微光映乡村,心灵筑梦田
为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 2024年7月20日至8月4日,江苏师范大学“微光筑梦—心灵双约”教育帮扶践行团来到睢宁县官山镇魏楼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关爱留守儿童,以实际行动谱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赤子之心。
雅言润生 普通话扬正立心
语言如桥梁,连接心与心。实践团成员积极响应教育部有关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开设相关课程。他们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构成,精心挑选了古诗文和日常对话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掌握标准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堂中,孩子们以玩代学,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对于标准普通话发音技巧的掌握日趋成熟。声声入耳的标准发音,似一曲曲悠扬的乐章,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心灵的洗礼,让孩子们在乡村的土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声。
图为王生雨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成语竞猜(张雨萌摄)
心灵之光 心理绘就梦旅
心灵的成长如同一颗幼苗,需要阳光的照耀与细心的呵护。在心理课程中,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分享、游戏等方式,学会准确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梦想。每一位学生都被鼓励着用色彩描绘自己的梦境,彼此之间分享感受。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孩子们学会了正确的情感抒发,获得了的正向的精神支持。每一张画作都是孩子们心灵的投射,而实践团成员则用温暖的话语为他们的心灵注入阳光,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迎接未来的挑战,以真诚的关怀,帮助孩子们缓解内心的困惑,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灯。
图为金禹辛老师带领学生展示手工成果(李沐远摄)
国学传承 经典滋养童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实践团成员以《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章为引,带领学生走近国学经典。在声声诵读及老师的适时讲解中,孩子们走近国学,读懂国学,在笔墨丹青中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教诲。国学,以理相服,以德相授,以心相启,其浸润,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图为学生自主朗诵《无衣》(张雨萌摄)
实验探索 科学启迪心智
科学是探索世界奥秘的钥匙,而儿童的好奇心则是开启这把钥匙的原动力。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如“空气占据空间吗?”“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等多单元实验项目,用实验操作回答孩子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每个实验过程都伴随有孩子们的眼里闪烁的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培养了科学思维,学会了用科学的方式解答生活中的疑问。通过一次次实验,孩子们的心灵之窗被逐渐打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被不断激发。
图示为李沐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课实验(张雨萌摄)
诗情画意 笔墨赋就春秋
文字是心灵的吟唱,诗歌是情感的流露。在诗歌创作课程中,实践团成员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诗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每一篇稚嫩的诗作,都是孩子们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童真的幻想。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他们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每一句诗、每一行字,都是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表达。课程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将孩子们的诗作汇集成册,以作他们珍贵的记忆与成长的见证。
图为张雨萌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李沐远摄)
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始,标志着江苏师范大学学子以身践行,推动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第一步。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实地教学,不仅使实践团成员增进了己身教学技能,更使其了解到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深刻意义。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能力的锤炼,更是一场心灵的奇旅。成员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理解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伟大号召的深刻内涵。在未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会持续关注和践行偏远贫困地区支教,为推动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84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