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于世。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性技艺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8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启为创新团队将采访苗绣传承人石丽平女士,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贵州省的许多贫困地区依靠文化资源实现了经济腾飞。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贵州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丽平女士,她带领团队深入了解苗绣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与当地政府、企业、村民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苗绣技艺的创新与传承,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与经济的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参观了位于松桃的苗绣工作坊。这里的绣娘们用娴熟的手法,将苗族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绣品。石丽平女士向团队详细介绍了苗绣的历史渊源,她指出,苗绣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今天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
图为石丽平女士所绣作品之一。宋炜杰 供图
然而,尽管苗绣技艺在贵州省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石丽平女士表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传统刺绣技艺的细腻复杂之间存在着矛盾,年轻一代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这使得苗绣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老一辈的绣娘无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这使得一些独特的刺绣技艺濒临失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石丽平女士介绍道,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制度,鼓励和资助年轻人学习苗绣技艺,同时,政府还与高校、企业等机构合作,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传承基地等方式,推动苗绣技艺的创新与发展。
在调研中,团队还了解到,苗绣不仅是一门传统手艺,更是一项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在贵州松桃苗绣公司的带动下,当地许多留守妇女通过学习苗绣技艺,实现了在家就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提升了生活质量。石丽平女士介绍,她们公司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大量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种模式也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石丽平女士表示,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的保护,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她希望通过持续的创新,将苗绣与现代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的光彩。她还强调,苗绣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技艺本身,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通过对苗绣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应用,可以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为贵州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绣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正如石丽平女士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在于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光彩。”她希望,苗绣不仅能够走出贵州,走向全国,更要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门技艺的魅力。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对苗绣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希冀。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苗绣这朵艺术之花,必将在创新与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9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