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力乡村振兴,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成员在我国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南岳村等农村地区进行助力农残人活动,活动旨在深入农村残疾人群体,了解他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助力农村残疾人享受高质量生活。成员们用青春书写乡村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7月13日,团队成员抵达活动地点。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深入农村残疾人家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针对农村残疾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出行难、如厕难、洗澡难等问题、农残人士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进行采访。
首先,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听力障碍的老人。他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生铁冢乡,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听力也在慢慢衰退,现在属于中度耳聋,并且患有心梗和脑梗。据受访者自己描述,日常生活中,“只有靠在耳边大声喊才能听见,并且说话不能太快”,由于耳聋,很少与外界交流,大脑也在逐步退化,理解能力也在慢慢下降,与他人交流困难。受访者出于经济原因,初中就退了学,去地里种田,农村改革的那段时间,地里不忙的时候就去做垃圾清理的工作,每个月能赚到300块钱。当团队成员采访提及残障人士所受到的社会看法相关问题,老人说:“村里的残疾人不止我一个,村里人对我挺好的,没有太多的歧视。但是我知道,社会上还是有些人看不起我们残疾人。”在基本生活需求和科技工具辅助方面,老人提及子女给他买了助听器,“一开始耳聋的时候觉得就是年纪大了,就这样了,没想到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一开始因为助听器太贵了负担不起,后来我生病住院了,我的儿子女儿回来看我给我买了助听器,但是需要每天充电很麻烦,我就放着没有带过,带上的时候感觉太吵了,也不习惯带。”
团队成员采访中度耳聋患者
然后,团队成员又去到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南岳村另一户家庭采访另一位残障老人,了解其他残障人士日常生活基本情况和困难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本次受访者由于劳作时不慎摔倒导致脊椎受伤,下半身活动不便。老人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种植各种作物,养殖家禽家畜。受访者说,年轻时,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家人。“虽然没念过多少书,但我明白土地是农民的根,也是我们生活的依靠。”
几年前,他在田地里劳作时不慎摔倒,伤了脊椎,导致下半身活动不便。“这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我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自由地行走和劳作了。这也使家里的生活更加贫困。”受访者提及因为自己的意外,自身和家庭深受打击,这期间家庭也有不小的经济负担。
对于脊椎受伤的老人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身体上的不便。以前可以轻易地走到田里去干活,现在却需要借助拐杖或轮椅。“在那个时代,教育对农民来说并不是必然的,我们更注重能填饱肚子,并且家里也没有能力去供我上学,种地不忙的时候,会去镇上卖点东西,来维持开销,现在因为不识字又是残疾人,干什么工作都没人要。”教育水平低、没有工作去维持自己和家庭的开销也是很多农残人遇到的困难。
当团队成员问道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观念与态度时,老人回答:“我得现在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仍然有一些人持有偏见。就比如我乘车的时候,那些工作人员会觉得碰到我这种残疾人比较麻烦,态度也不好,我也遇到过一些人对我不理解甚至嘲笑,大多数都是小孩儿,我觉得是因为他们还小,不懂这些,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通过多个采访,团队成员们意识到社会对残疾人的友好程度和帮助力度提高很多,但仍存在一些偏见和歧视。
对于日后生活需求的期望和相关科技工具的辅助问题,老人说自己没有使用过太多高科技的辅助设备。“但我听说过一些可以帮助残疾人日常生活的科技产品,因为我们村比较落后,基本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给残疾人使用。有些路也是磕磕绊绊的,所以我几乎不出门。”对于脊椎受伤相关问题的治疗和工具辅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农村也需要更深入得科普给农残人。而老人提出自己作为残障人士的一些建议,“我认为社会应该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比如建立更多的无障碍设施、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工作机会等。”同时,他也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制定更多有利于残疾人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尊重。对于教育工作者和雇主,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后,老人也希望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支持残疾人,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团队成员采访脊椎受伤老人
此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更加了解农残人的日常生活困难与对未来生活需求有哪些期望,也让农村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对于他们的关怀。在本次实践后,团队成员也更加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实践的同时,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团队成员们相信农村残疾人群体能够插上翅膀,展翅高飞,实现自我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2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