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境内山峦耸叠,气候湿润,民风淳朴,勤事农牧。据考最迟在明代初年已经发展起繁荣的古代农业文明。过去的石阡靠是“茶、桐、卷”等土特产为主要经济支柱。其中“茶”最为突出,素有“贡茶”之称。石阡茶灯正是根植于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之中。为了解石阡茶灯历史渊源及民间活动,弘扬石阡茶灯独特的艺术魅力。2024年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前往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文化馆的老年人体育协会,对石阡茶灯的表演形式展开调研,以大学生视角展现石阡茶灯表演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在与周兴杰老师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们得知据有关资料记载,茶灯文化源于唐朝,其唱词中就有“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的表述。到明清时期,茶灯在贵州各地,尤其是石阡、凤冈、松桃等地极为盛行,成为当地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人们口中有两种传说,一种为唐朝时的茶灯缺乏内涵,之后皇上举行了百灯庆典将33盏放向天空,寓意送给天界神仙,33盏放向水中,33盏放向大山,而最后一盏送给民间百姓,这才逐渐有了茶灯的独特内涵。到明朝,种茶、制茶、饮茶在全县境内已普及规模。而另一种传说就是石阡茶叶被明朝朝廷所用以后,民间制茶艺人为推出更多的贡茶,欲求在全县境内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并为之庆贺,民间杨氏艺人把采茶、制茶与花灯文化和社会现状紧密结合演绎为一种民间灯艺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灯”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文化艺术形式流传至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而在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是“石阡茶灯”的鼎盛时期。
团队成员也从周兴杰老师口中了解到了石阡茶灯在贵州省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曾被视为贵州东路花灯的重要支系,在石阡县境内万安、汤山、中坝等乡镇的十多个村寨广泛流传。石阡茶灯集花灯、歌舞、杂耍表演于一体,场面宏大而壮观。表演内容以“采茶”、“制茶”为主题,兼以反映旧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和社会现状。茶灯中的“十二采茶娘子”和“十二杂角”两大角色行当,通过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唱词,展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石阡茶灯一般在正月初八或初九出灯,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收灯。出灯前要进行“开光”、“敬祖”等仪式,收灯时要燃放鞭炮、焚烧疏文以乞佑平安。石阡茶灯以“采茶”、“制茶”为主题,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茶农的辛勤劳动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茶灯还兼以反映旧社会各阶层人物渴望自由、追求社会快速发展的开放心理,以及综合佛道民间信仰,衍生出丰富的仪式、工艺、表演技巧、念诵、唱腔等行为方式。
图为周兴杰老师所在夜郎文化团内道具。于子涵 供图
而后,周兴杰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为队员们展示了茶灯的道具和服饰,队员了解到主灯古名“彩坛”,今称“彩门”,整体为牌楼型,高约3米,宽约2米,厚约20公分,竹木为架,篾编纸糊,上部飞檐翘阁的牌楼三间,中间高两侧低,内供“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神位”。此外,还有十二茶女的提灯和十二杂角的道具灯,灯型各异,形如花篮、菜篮、金瓜、白果、五星等。服饰方面,“十二采茶娘子”的装扮以村童服饰为主,而“十二杂角”则根据角色身份着适合身份的妆束。
通过对周老师的交谈和茶灯的表演视频,团队成员们对石阡茶灯的了解也更加深厚,希望经过团队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石阡茶灯感兴趣并传承下去。(通讯员 刘思璇)
图为周兴杰老师与团队成员们合照。李海慈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