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漫步展厅观旧迹,静思岁月悟前尘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7月10日电(通讯员 程莹莹) 7月10日,安徽工业大学赴马鞍山实践队队员们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好奇,走进了马鞍山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文明的殿堂,如同一本立体的史书,每一个展厅、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故事。
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大厅中,现代设计与古典元素相得益彰,仿佛在暗示着即将开启的这场历史文化之旅将会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妙体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文明区,远古时期的马鞍山,地跨长江两岸,境内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势跌宕,水网密布。队员们参观了原始人头骨及其他原始工具。其中有马坝人头骨: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是一处著名的古人类化石遗址。1958年,在这里发现了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宜人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较为发达的古人类文化。考古发掘证实,早在距今约3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人文之旅。
图为实践队在马鞍山博物馆了解马鞍山祖先起源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汤勋毅 摄
接着队员们来到了陶器古文物的展处,商周时期的马鞍山五担岗遗址就出现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共存的现象。数量上,印纹硬陶较多,以罐、钵等体型较大器物为主,原始瓷器较少,以碗、豆等体型较小器物为主,可见印纹硬陶基本作为盛储器,而原始瓷器则被用作日常餐具,这应与二者烧难度和吸水率不同有关。这件精美的印纹硬陶双复系罐反映了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制陶业水平,是研究本地区制陶工艺发展状况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为实践队在马鞍山博物馆记录陶器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汤勋毅 摄
随着脚步的移动,队员们来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区。春秋勾连纹青铜大铙:这件大铙保存完好,制作工艺精细,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冶铸工艺的最高水平。青瓷虎子:东吴时期的虎子造型巧妙,整体造型追求与虎形神相似,是三国时期青瓷的典型代表作品。青瓷羊:出土于朱然家族墓的青瓷羊,是东吴晚期的典型器物,器身通体施青色釉,匀净无瑕,光洁晶莹。青铜铙:马鞍山市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铙,通高52.5厘米,重54千克,气势恢宏,纹饰精美。兽面纹铜尊:这件铜尊饰有兽面纹,是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云雷纹大铙:这件大铙饰有云雷纹,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吴王光鉴:这件青铜器上有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铸客大鼎:战国时期的铸客大鼎,是青铜器中的巨型器物,体现了当时的铸造工艺。这些文物展示了那个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时代,凝聚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图为实践队在马鞍山博物馆记录青铜器实物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振 摄
队员们还了解参观了牛渚驻防相关文物。牛渚驻防在历史上曾是长江防线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由于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历史上曾在此发生了多次战役,包括东吴统一江东、西晋灭东吴、侯景攻南梁、隋灭陈、北宋灭南唐、南宋抗金、明灭元等。这些战役中,采石矶(牛渚)都是重要战场或处于战线上,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吴时期的孙策渡江袭击采石矶,是其统一江东的关键战役之一;而在南宋时期,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完颜亮,则是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胜利。这些历史事件都与牛渚驻防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紧密相关。此外,牛渚驻防的地理位置也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传说有关。例如,李白曾在此游览并作诗,留下了著名的《望天门山》。而关于李白在采石矶酒醉揽月溺亡的传说,也为这个地方增添了神秘色彩。马鞍山牛渚驻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见证了多次南北渡江战役和历史朝代的更迭。它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使得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图为实践队在马鞍山博物馆记录牛渚驻防事迹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汤勋毅 摄
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智慧,是人类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人为破坏、城市化进程的冲击等。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作者:程莹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1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