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寸草向春晖”实践队来到福建泉州,深入挖掘“世遗泉州”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中所蕴含价值理念、开放气质和革新精神,用心用情汲取文化养分、感悟历史脉搏,通过“开展一场调查研究、设计一份数字企划、拍摄一段宣讲视频”的“三个一”载体,探索文化和信息数字技术融合路径,书写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担当。
用脚步丈量世遗泉州,用心感受历史脉搏。“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瑰宝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华。根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座古城在宋元时期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臣、旅行家、商贩与香客,呈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实践队员们穿过泉州的大街小巷,调研市舶司遗址、开元寺、德济门、朝天门等建筑厚重的历史,认真观察古城中式古厝与南洋骑楼交错林立,透过一街一巷,感悟宋元东方大港包容并蓄的开放气质和爱拼会赢的革新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在世遗泉州调研
用眼睛发现传统文化,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实践队员们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沉浸式”体验木雕、木偶头雕刻、布雕画、雕塑等非遗项目,观看掌中木偶戏、泉州南音等非遗节目展演,走进蟳埔村体验当地渔女的簪花文化,并通过采访当地村民和游客,了解了泉州古城的人文荟萃和历史悠长。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非遗项目
用数字化挖掘文化价值,助力文化样式活态传承。以科技赋能历史文化获得时代的表达,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有助于提高文化创新的效率、广度和深度。实践队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200余份问卷调查,向游客、居民等群体收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态度和对古城保护和建设的观点。溯源宋元文化,探寻文明脉络,以老君岩、万寿塔、清净寺等古建筑为切面,设计了12款IP形象,并拍摄文化宣讲视频,促使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为丰富文旅资源提供数字化方案。
图为实践队员设计的IP形象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文化宣讲视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58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