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宁波市慈城镇文物保护点的特色保护模式,探寻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管理、实施保护的新机制,发现在文保点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法学院“文物新声——遗产保护行,文脉续新章”社会实践小队于7月9日前往慈城古县城,对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
文物新声:文物保护特色模式
慈城古县城作为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之一,坐拥丰富的明清古建筑资源,其中包括向宅、冯宅、俞宅等古民居。这些文物保护点经历多年的历史沉淀,反映了宁波地区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实践小队在到达慈城之后,分成不同的小队,向慈城各个文保点进发。通过对游客、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问询,采访等途径,了解他们对于慈城这些文保点的认识。在调研的过程中小队成员也发现了慈城将文保点与非遗手艺结合进行保护的这一特色保护模式。并且对拥有文保点使用权,进行非遗工艺传承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
保护特色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模式是慈城古建类文物保护点的特色。大多数文物保护点经过木工艺人员的修复和改造,脱胎换骨变成古色古香又精美大气的工作室、展览馆。同时与非遗传承相融合,被用作一种或两种非遗文化的工作室、展厅,重新焕发出生机。
而这类保护模式的恒久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据了解,慈城众多非遗传承人是由慈城当地的非遗文化项目引进而来,她们既在慈城从事非遗的传承与开发,也负有定期检查文物保护点的职责与工作。
保护成效
在这一共生共荣的保护模式的运行下,广大游客和居民们可以根据线上开放时间表预约参观一些展览,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工作时间前往非遗工作室体验非遗艺术。她们可以借此了解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或者购买非遗作品、报名非遗体验课,来认识并体验非遗艺术。比如在木雕文化馆等非遗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统技艺的宣传活动,包括木雕制作、工艺品定制、木雕工艺品展览等,通过展示和教学,有力地促进了非遗的发展和传承。
文物新声:标志性特色文保点
小队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慈城众多文保点都辅之以非遗工艺的展示、教学以及体验等项目,并且这些文保点都被很好的维护和利用,达到了文保点保护的初衷。
泥金彩漆馆
太阳殿路26号古民居,原本是慈溪四才子之一——冯君木的故居。2012年,从事泥金彩漆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光昭老先生受邀在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工作同时获得其使用权。
玖松堂木文化馆
据文化馆负责人兼木雕传承人介绍,木文化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她认为将文保点作为木雕艺术传承的载体,对于木雕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表示出对所在工作室的坚定的保护意识和信心。
“游客们第一眼先看到古色古香的民居,然后才是我们的木雕”,在采访中她这样说道。同时她还提到木结构建筑在防火防汛方面需要尤为谨慎,还提到作为建筑使用人,自己在开发利用文物保护点时一定会尽到相关注意义务,保护好这个古建筑,以相对完整的状态交予下一代,让下一代也有机会看到中国曾经的建筑艺术。
邵氏镶嵌艺术馆
宁波江北慈城太阳殿路上的邵氏镶嵌艺术馆,是螺钿镶嵌非遗传承人——邵益达先生的工作室。60岁的邵益达师傅从事镶嵌手艺长达44年,手艺精湛,名扬海内外。
“螺钿妆成翡翠光”。螺钿,是用螺壳、蚌壳、海贝等切割成花纹薄片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其色彩丰富多变,光泽瑰丽奇幻,被广泛应用于漆器、乐器、屏风、木雕等工艺品上。
邵师傅是慈城本地人,对慈城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欣然接受政府的邀请,加入文保点与非遗共生共荣这一保护模式的一员,肩负着非遗传承使命和文物保护点定期检查报修的职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57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