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来临之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响应号召,奔赴恩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三下乡”支教活动。这项活动旨在通过知识传递和文化交流,促进当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山川秀美,民族文化浓厚。然而,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乡村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启动了“三下乡”支教计划,吸引了众多热心于公益事业、愿意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支教。
支教活动从七月初开始,持续至八月末。在这一段时间里,志愿者们将深入到恩施州的多个乡镇,与当地的孩子们亲密接触,为他们带去新鲜的知识和外面的世界的消息。志愿者们不仅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还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特色课程,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除了常规教学外,志愿者们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英语角、科学小实验、读书会等,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还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也面临诸多挑战。语言差异是一大障碍。恩施州内部分偏远地区的孩子平时交流多用方言,对普通话不太熟悉,这给初次来到这里的志愿者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此,志愿者们在授课前都做足了准备工作,学习一些常用的方言词汇,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另外,由于部分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志愿者们不得不发挥创造力,利用有限的资源制作教具,改善教学环境。虽然条件艰苦,但志愿者们的热情不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十几天的时间虽短,但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志愿者们的到来,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行动告诉孩子们,有人关心他们,有人愿意为他们的未来投入时间和精力。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随着“三下乡”支教活动的成功举办,恩施州的乡村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架起了城乡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青春力量。
面对未来,恩施的乡村教育仍面临许多挑战,但通过“三下乡”这样的支教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孩子将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谭景怡报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48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