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让我们零距离的接触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家政策,国家基本国情,不断寻找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自己拥有的贡献,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创造更多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2024年7月12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实践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寨龙镇收茧站,帮助蚕户并体验当地蚕户制作蚕丝的过程,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探寻,也是对劳作艰辛和智慧传承的敬意与珍视。
蚕丝制作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载体。它通过丝绸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渊源,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珍贵的一笔。
柳城县先后实施“国家‘东蚕西移’工程桑蚕基地建设”、“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集成应用示范”、“广西桑蚕标准园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在全县种桑养蚕重点乡镇都建立了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亲身体验种桑养蚕生活,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大学生对桑蚕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点线面的推广和传播当地特色积极产业,更好的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目睹了蚕从传统文化象征到现代经济支柱的华丽蜕变,还亲眼见证了科技赋能下,将蚕丝变成蚕丝被。此行不仅是对一个特色产业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繁荣振兴的生动实践课。
早上,实践团成员来到收茧站。在工厂人员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学会了辨别优质茧,应该具有洁白的颜色和匀整的形状。随后实践队成员帮助工厂人员挑选出优质茧。
图为实践队成员前往蚕丝工厂在茧的“海洋”中挑选优质的蚕茧。
图为实践队成员将挑选好多优质蚕茧铲成堆。
图为实践队成员将选取好的优质蚕茧铲入塑料框中。
图为实践队成员将品质极好无需挑选的蚕茧倒入框中。
图为实践队成员用机器将外围蚕丝搅动脱离。
首先需要将蚕茧浸泡在浓度为15-25%的盐溶液中,持续24-72小时。浸泡过程中,需要每隔12小时提起蚕茧,然后再次浸入盐溶液中。完成浸泡后,再利用机器将泡好的蚕茧进行脱水处理。这种方法不仅成本投入小,技术处理方便,还能提高解舒率,提升生丝品位,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图为实践队成员将用药水泡好的蚕茧进行脱水。
实践队成员跟随工厂人员来到了铺平蚕丝的工作间。蚕丝的铺平整理是制作蚕丝被的重要环节。在制作蚕丝被的过程中,蚕丝需要被均匀地铺开,以确保被子的柔软度和舒适度。工厂人员利用机器将蚕丝铺平,实践队在旁边认真学习。
图为实践队成员认真学习工作人员对脱水后的蚕丝进行铺平整理。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蚕丝厂合照留影。
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艰难困苦中经风雨,在惊涛骇浪中壮筋骨勇于“自讨苦吃”,主动到更广阔的基层、更复杂的一线环境中历练锻造。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吃苦是最好的老师。”多经历“风吹雨打”、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就能让直接在面对任何困难、干任何工作时多一份无畏与从容。通过这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蚕丝绸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更收获了对乡村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实践队成员的参与不仅丰富了暑假生活,更在实践中汲取了知识与智慧,体会到一丝一缕的辛勤与汗水。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仍需怀揣赤子之心的热血青年手握利剑为三农发展之路披荆斩棘、扫清障碍。乡村振兴必然实现,新时代的乡村乐章也必然响彻寰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43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