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染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以“非遗+文创”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助推非遗技术与榕江县的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非遗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7月18日中央财经大学“村超黔行侠”志愿队,前往贵州省榕江县“青于蓝”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并与基地工作人员以及非遗传承人杨再蓉老师进行对话,对蓝靛染工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团队成员与“青于蓝”工作人员进行交谈。方睿婕 供图
“青于蓝”工作人员给团队成员介绍蓝靛染文创产品。邓智鸿 供图
非遗传承人杨再蓉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蓝靛染的技巧。潘盛鑫 供图
据悉,“青于蓝”非遗传承基地成立于2020年,其旨在探索“非遗传承+文化扶贫+振兴乡村”的新模式;“青于蓝”非遗传承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榕江县政府分大力支持,如:在基地发展初期免费提供场地给基地使用,仅仅收取基地的水电费等基础使用费,“青于蓝”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蓝靛染从原料板蓝根的种植到蓝靛染产品的销售的全产业链。“青于蓝”非遗传承基地的发展始终坚持“使非遗走下神探走进生活”的理念,致力于将蓝靛染技术与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所需相连,开发出了胸针、丝巾、包包、衣服、玩偶等一系列创意产品。
蓝靛染技术为基础的创意胸针。潘盛鑫 供图
在基地运营发展的初期,曾经面临过绣娘不足或者绣娘对于基地不信任的问题,工作人员回忆说;“我们一个村一个村的宣讲我们的项目,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定期开展蓝靛染技术的培训”,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为了进一步确保绣娘的稳定性,基地还努力打造更加利于绣娘的工作环境,配有婴儿床等女性友好设施。但是基地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如:蓝靛染普及程度不高,蓝靛染技术人工成本较为昂贵导致产品价格较高,产品的量产与技术的传承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在车间工作的绣娘们。潘盛鑫 供图
此次蓝靛染奥秘探寻之旅,使得团队成员对于蓝靛染发展的现状以及困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未来,团队将致力于将本次的调研实践形成一份具有借鉴意义的报告,助力蓝靛染技术的推广与传承。(通讯员:潘盛鑫)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40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