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灵秀,有石皆璧
灵璧于北宋元佑年置县,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黄淮之间,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是奇石之乡,钟馗故里,楚汉争霸决战之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具特色的物产孕育了五彩斑斓的灵璧文化。因“山川灵秀,有石皆璧”而得名。素有“奇石虞姬钟馗画,灵璧三甲宝天下”之美誉。
六安瓜片
7月20日,实践队员前往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奇石文化园,深入探索奇石文化。“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这是宋代诗人
方岩赞美灵璧石的诗。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集质、声、形、色与一体 曾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六安瓜片为绿茶的特种茶类,我们在当地看到了新鲜茶叶炒制的过程,六安瓜片的外形是像瓜子一样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绿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整,滋味鲜醇有回甘,汤色清澈透亮。根据季节采制,分为三个品种。当地人介绍道:谷雨前提采的称为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瓜片。第二种,梅片,指的是进入梅雨季节,茶叶稍微粗老,品质一般,这段时期采制的称为梅片;还有一种是齐山瓜片,分为一二三等,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四级八等。
茶香在口中回旋,让人沉醉其中,而这种传统非遗的传承,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代表着一种技艺,更代表着一种精神,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份传统,让这一传统技艺永远传承下去,愿更多人能与我一同发现非遗之美,一起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闪耀!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作为彩陶烧制技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界首彩陶秉承了唐三彩的遗风,并吸收了当地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2006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现了其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界首彩陶主要使用红、白、绿三种颜色,其中红白两色是通过两层化妆土来实现的,再施以绿釉,稍加点染,增加色彩的丰富感和对比度。
而且因为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的遗风,同时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所以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彩陶上的图案除了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尤其是以生动的古戏最具代表,形成了以“刀马人”形象为代表的纹饰题材。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造型源自于当地的民间风俗,“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
界首彩陶极具艺术特色,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秘宝,叹为观止
珠海博物馆拥有超过15,000件藏品,包括1,175件珍贵文物。展览分为《珠海历史》、《艺文与民俗》和《共同的记忆》三大主题,展现了珠海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其次、该馆曾举办过如《重彩华章——广彩瓷器300年精华展》等多个高水平的引进展览。开展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传统技艺的学习机会,也被设立为广东省市爱国主义教育、社科普及教育等的重要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3年获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证书。
7月21日,实践队员前往广东省珠海市博物馆,其中文物、图片等资料生动地记录了珠海的变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珠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繁华的港口城市,其发展历程在博物馆的展览中也得到了详细展示。通过展示珠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建立对珠海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展示珠海历史遗迹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展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博物馆作为本地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使市民和游客能够感受到珠海的城市魅力和文化积淀,这种归属感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挑花技艺,世代相传
挑花绣朵,是正经的女红,与男子汉无关,然而,望江汉子王世福,因为热爱,逆袭为挑花艺术家,201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望江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
始于唐代的望江挑花艺术,作为安徽民间特色工艺艺术,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为装饰,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挑花虽美,传承却难。王世福先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用挑花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思维、真挚的热情、灵巧的双手,探索出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挑花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术,俗称“十字挑花”“架子花”,即在布料上依据经纬线的组织,用细密的小十字挑织成花纹。挑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流行地区很广,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普遍。由于各个地域的经济、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挑花艺术呈现了丰富而独特的多样性特点。广泛流传于安徽省望江县的望江挑花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安徽民间的特色工艺,望江挑花曾分别于1979年、1981年、2000年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为装饰,2008年望江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望江挑花的产生与发展 望江挑花艺术相传始于唐代,距今已有着1 100多年的历史。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将幸福和安康寄托于神,初期的挑花就是专为敬神之用。于是将青年男女的长发拧成发线,在麻布上挑成“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八卦”“太极图”等,作为祭祀的供品以祈求上苍的庇护。成就望江挑花艺术的民俗化形式,应归于唐末隐居于望江香茗山的文学家罗隐。当时民间的挑花制品引起了罗隐的重视,他引导妇女用棉线代替发线,用棉布代替麻布,又从敬神祀品扩大到生活装饰品,使之逐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挑花艺术也逐渐成为妇女必须精通的一种溶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技艺,她们人用一根针、一根线在经纬布上营造出一片魅力的天地,并在图案造型、布局构成、色彩形式、针法工艺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1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