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昌8月1日电(通讯员 程可欣)在快速迭代的现代文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然而,一场融合了创意与智慧的跨界尝试——“剧本杀赋能非遗创新传承”,正悄然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让“六艺”之光在现代社会中重新闪耀。曲阜师范大学“儒风新韵”社会实践队成员于2024年7月22日至7月31日前往山东省、江西省、河南省等多地进行实地调研,旨在通过“剧”里拾遗的视角,探索剧本杀如何赋能非遗创新传承,记录这一跨界融合的实践纪实与思考,实现“剧”里拾遗,寻游“六艺”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剧本杀以及非遗文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采访,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实践队根据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搜集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需要,三者相结合,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采访提纲,设计了具有群众性、普遍性的调查问卷,以此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人们对非遗文化和剧本杀的了解程度,以及二者融合的最佳方式。通过调研,队员们发现,尽管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有一定的传播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图为实践队第一次召开线上会议。通讯员 石宇涵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居民。通讯员 程可欣 供图
匠心独运筑梦想,薪火相传守根脉
实践队员们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面塑”传承人周奶奶取得联系。了解到,济宁市曲阜市是“面塑”的重要发源与传承地之一,周奶奶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面塑非遗文化的历史和故事。面塑,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已经出现了面制的人俑和猪等作品;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流行的习俗;明清时期,面塑艺人将其作为重要的谋生手段,并出现了多位著名的面塑艺人。如今,面塑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让我们全面的了解到了究竟何为面塑。最令实践队员们震惊的是,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的时候,包括周奶奶在内的一些面塑传承人向其展示了面塑的制作过程,习总书记说:”一定要把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从周奶奶的口中得知,当今面塑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一技艺的传承面临极大的危机。听了奶奶讲了这么多,实践队员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想学习面塑的制作,于是,周奶奶向我们展示了面塑技艺制作的全过程,用面团通过捏、搓、揉等手段相继制作出来了孙悟空、唐僧、小鸟、屈原等等。令实践队员们感到敬佩与震撼。通过这次线下与周奶奶的交流,我们对面塑有了新的认识,在后续的实践中也有了更多调查和研究的方向。当剧本杀这一现代娱乐方式与面塑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相遇,不仅为剧本杀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更为面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图为周奶奶一边给实践队员们介绍“面塑”技艺,一边展示面塑的制作过程。通讯员 程可欣 摄
图为周奶奶制作的面塑的部分成品。通讯员 程可欣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25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