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菏泽8月2日电(通讯员:李晓雅)在时代洪流中,非遗文化如同璀璨星辰,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发扬非遗文化源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珍视与传承的紧迫性,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技艺与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其目的不仅在于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在于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与民族精神的弘扬。通过创新传承方式,让非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曲阜师范大学“陶器归”实践团一行于7月6日开展社会实践,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与学习,以日照黑陶为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与潜力。
实践团成员们直奔日照市博物馆。踏入馆内,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团首先来到了“黑陶艺术展厅”。这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黑陶作品静静陈列,它们或古朴典雅,或线条流畅,无不彰显着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与非凡智慧。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讲解员的话语如同魔咒,将实践团成员们的目光紧紧吸引。她详细讲述了黑陶的起源、发展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从史前文明的简单器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精美礼器,黑陶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践团成员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讨论,无不被这份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
理论学习之后,实践团迫不及待地前往了当地的黑陶工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体验。工坊内,几位老艺人正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陶坯,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古老技艺的热爱与坚守。在工坊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换上工作服,戴上手套,亲自体验了从和泥、拉坯、修坯到雕刻、上釉、烧制的全过程。
“手随心转,泥随手变”,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与耐心。实践团成员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中,逐渐感受到了黑陶制作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坚守在传承一线的匠人们。当一块块不起眼的泥巴在自己手中渐渐成形,那份成就感与喜悦难以言表。
在深入了解黑陶文化并亲身体验其制作工艺后,实践团成员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通过走访当地农户、与黑陶产业从业者深入交流,黑陶产业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实践团成员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如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更具市场吸引力的黑陶文创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黑陶产品的销售渠道;举办黑陶文化节,提升品牌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等。这些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表示,将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黑陶产业的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回望这次实践之旅,从博物馆的静谧沉思到工坊的热烈实践,再到对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实践团成员们的心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与升华。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日照黑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古老而又鲜活的故事,传递着匠人精神与文化自信。
同时,实践团成员们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通过挖掘黑陶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9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