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社会实践团于7月26日前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此行旨在深入调研晓关侗族乡,亲身体验并学习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文化的敬畏,踏入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晓关侗族乡,一个被茶叶与玉米等粮田环绕的世外桃源,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里别样的风情。在这片农田与山野交织的画卷中,侗族的传统建筑——风雨桥、鼓楼、吊脚楼,如同点睛之笔,巧妙地融入自然之中,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杜雁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风雨桥凭借其精妙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力量通过一根根坚固的柱子传递到大地,使得桥梁即便在风雨交加中也能屹立不倒,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吊脚楼,则是为了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其设计既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又便于生产生活,展现了侗族文化的实用与美学价值。
张氏侗寨与杨氏侗寨,作为晓关侗族乡的两颗璀璨明珠,不仅是当地的重点旅游发展地,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实践团成员的探访下,古老而神秘的侗族风俗“十二家训十七诫”逐渐揭开面纱,其中,以“百忍”为精髓的张氏家训,更是深刻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和谐、倡导宽容的生活哲学。这些家训诫律不仅是侗族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晓关侗族乡当地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侗族水井(实践队供图)
两个寨子,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不仅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是研究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族群文化以及语言习俗的珍贵“活化石”。在这里,每一砖一瓦、每一歌一舞都蕴含着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让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魅力。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对侗族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