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在实际行动中体悟工匠精神,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新时代青年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实践队员怀揣着对乡村非遗、传统工艺的真诚与热爱深入探访了大庄绢花非遗项目。
通过向大庄绢花文化传承人张祥冬学习这项文化技艺,“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大庄绢花已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曲阜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装饰色彩,其高雅华丽的设计,是封建旧时代孔府家园的缩影,对研究孔府内宅生活习俗具有重要价值。它的题材艺术形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腊花、纸花、梅花等艺术形式都是适应当时农村、农民而产生的,具有形式多样性。
据了解,大庄绢花也叫京花儿,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能做房间庭院的点缀,也可以作为头饰供女性佩戴,由于鲜花转瞬即逝,所以盛行起将手工仿制的花当作首饰,装饰在发间。事物渊远的发展必定离不开文化支撑。曲阜大庄绢花依托儒家文化而生,背后更是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曲阜的大庄绢花源于明朝时期孔府在大庄设立的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
张祥冬是大庄绢花的非遗传承人,研究绢花制作工艺已几十年。曲阜师范大学“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到达大庄绢花文化园后,张祥冬先生非常热情地讲述了大庄绢花的历史及技艺传承过程,并向实践团现场展示了绢花的制作流程。在观摩张祥东老人的制作过程后,到场的实践队员都表示对绢花的制作非常感兴趣,纷纷开始尝试制作大庄绢花。张祥冬先生手把手教同学们一起做绢花,让同学们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实践队员们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非遗之美,实地调研了非遗的材料来源、制作工艺、产销情况、传承创新现状等相关情况。一系列的“非遗”调研不仅让队员们了解到了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了当今时代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与守候、传承与创新,不仅使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传播非遗文化的决心,进一步增强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年轻活力的信念。
在与张祥冬先生的交流过程中,“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队员们得知绢花在曲阜盛行与儒家文化重“礼”是密不可分的。儒家重“礼”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宗教礼仪、社会风俗三大方面,而绢花作为“礼”的缩影,也在这三方面大有作用,绢花承载的不仅是美好的祈愿,更是儒家重“礼”的体现,也反映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以及风俗民情。曲阜绢花最开始是由北京地区提供昂贵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贡孔家。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平民阶层的需求,绢花逐渐衍生出了成本低廉的“纸花”并流入百姓中,老百姓在年节时会购买以讨个好彩头,绢花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百姓审美的追求和生活情趣的提高。由此可见,绢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件,更是窥见社会历史演变、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窗口,具有超越其原本作用的历史文化意义。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实践队队员们领略了大庄绢花的历史渊源,认识了大庄绢花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绢花传承者的浓厚匠心,并且希望为大庄绢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能够更好地继承、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队员们也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视非遗传承的重大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继承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为日后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个人价值、回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4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