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乡音回响,文化穿梭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24年7月2日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家乡中华文化传承调研团队来到了安徽省阜阳市文化馆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携手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员和非遗传承人对向周边地区进行了阜阳文化的宣讲,旨在向周边居民们对阜阳文化有更深的了解。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更深刻感悟到了阜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让更多人被阜阳文化所吸引。
近日,一场以“传承阜阳非遗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瑰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安徽省阜阳市文化馆成功举办,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学者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参与。此次活动由阜阳市文化馆及相关部门联合主办,旨在深入挖掘阜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一系列展示、体验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公众对阜阳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活动期间,阜阳剪纸、淮河琴书、五音八卦拳、民舞花挑子、黄岗柳编技艺等众多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展现了阜阳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图为淮河琴书、民舞花桃子。通信员孙浩然拍摄。
淮河琴书、民舞花桃子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在淮河流域众多的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陶俑。通信员孙浩然拍摄。
据记载,阜阳陶俑扎根于当时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淳朴自然、器型规整、艺术格调雄浑豪放,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代研究汉代文化发展提供了直接和生动的文物资料。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青铜器。通信员孙浩然拍摄。
阜阳青铜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纹饰上,这些纹饰不仅展现了青铜器审美上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丰富性。这些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历史断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青铜文明的进程填充了华彩的证据链。
在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们亲密互动,共同探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他们认真聆听传承人们的讲解和演示,对阜阳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们也向传承人们表达了自己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敬意,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非遗文化展示区、体验区和交流区等多个区域,让公众能够近距离感受阜阳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示区内,精美的非遗作品琳琅满目;体验区内,公众可以亲自动手尝试制作非遗产品;交流区内,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们则就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图为文化遗址展示区。通信员孙浩然拍摄。
传世文物,便是阜阳璀璨文明的最好证明,它们倾诉着这座城市走过的声音,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向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阜阳也在持续发展,继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图为历史人物展示区。通信员孙浩然拍摄。
阜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人物,如管仲、姜子牙、鲍叔牙、伍子胥、欧阳修等,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着显著的成就和贡献,为阜阳乃至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实践队员还采访了参观人员,一位当地居民表示:“阜阳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每一项技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希望通过我的歌声和行动,为阜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阜阳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阜阳非遗文化的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未来,阜阳市将继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和举措,让阜阳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同时,也期待更多这样新时代青年能够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06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