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翰墨风华”实践团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北邢楼村与銮墩村开展暑期支教社会实践,以“做急救行动派,守美好生命安”为主题在乡村普及急救知识,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社会的责任,将关乎生命安全的急救知识描绘在辽阔而宁静的乡村画卷中,编织希望之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事故对公众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公众对于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仍然不足,遇到突发事故时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尤其是乡村地区,安全知识的光芒曾一度显得黯淡而稀缺,这里是信息浪潮轻抚的边缘,也是生命教育亟需深耕的沃土。村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而手足无措,甚至陷入误区,这种知识的匮乏如同久旱之地,亟待一场知识的甘霖来滋润与唤醒。在此背景下,为了响应国家对普及急救知识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翰墨风华”实践团深入邳州市北邢楼村与銮墩村开展支教,设计一系列活动,加强乡村对应急救护的认知。
手牵手学急救,心连心护生命
实践团将复杂抽象的急救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让急救知识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场景,孩子们亲身参与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关键技能的演练,体验到了在“黄金时间”内挽救生命的紧迫与神圣。当提及那些因缺乏急救知识而错失生机的真实案例时,孩子们的眼神中不仅闪烁着对未知的恐惧,更燃起了学习急救、守护生命的强烈愿望。
图为急救课堂课前交流互动。 刘凯婷 摄
当询问大家是否有被呛过、被烫伤等威胁安全的经历时,有位五年级的小姑娘举手说自己不久前就被呛过,最后还是通过吞咽馒头这类土方法解决。还有好几位小朋友都说自己有被烫伤的经历,但他们因为缺乏相关急救知识,不能立即做好相关措施。
图为小朋友实操婴儿心肺复苏与海姆立克急救。 张阳 摄
此外,实践团还针对乡村可能的安全隐患,如触电急救、骨折固定、烫伤处理、中暑预防及溺水自救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示范,他们耐心细致讲解基本的急救技能,让这份关乎生命安全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也为村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急救进村入户,安全守护乡邻
为进一步拓宽急救知识的覆盖面,实践团成员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发放急救知识手册,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向村民们普及急救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他们的身影在乡间小道上穿梭,不仅传递了急救知识,更传递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让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怀与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讲解急救知识手册。 张语诗 摄
实践团成员进入北邢楼与銮墩村的向日葵读书点,分发并讲解急救手册,他们站在孩子们身边,用亲切的话语和生动的例子,将每一个急救步骤细细道来。他们鼓励孩子们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急救技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读书点分发并讲解急救知识手册。 王梦娇 摄
手册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基础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从如何判断意识、呼吸和心跳,到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内容既实用又易于理解。传递出去的急救手册,在这片土壤种下安全的种子,生根发芽,将来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跃动间识安全,绿茵场急救行
在支教的光影里,实践团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种急救知识的种子,更以户外体育活动为拓展,让孩子们在欢笑与汗水中,筑牢安全知识与急救技能的坚固防线。绿茵场上,孩子们玩耍的身影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无限活力。每一次传球、每一次跳跃,都是对生命力的赞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们巧妙融入安全教育与急救知识,让孩子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以安全为重,也学会如何在意外面前保护自己。
图为孩子们户外运动。 董欢欢 摄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知识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青春与责任的深刻洗礼。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翰墨风华”实践团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他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定能让乡村的孩子们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种子,激励着他们未来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为构建和谐、安全、健康的乡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支教小朋友的合影。 翟梦肖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02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