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菏泽7月23日电(通讯员:牟筱悠)
在遥远的新疆阿勒泰市布尔津县,有一片被自然风光环抱的宁静村落——冲乎尔村。这里山川壮丽,民风淳朴,却因地理位置偏远,普通话的普及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一道隐形屏障。2024年盛夏,一群来自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带着“红脉师承,国语有约”的深情与使命,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这片需要语言桥梁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之旅。
初遇:方言与普通话的交响
七月的布尔津,阳光炽热而明媚,志愿者们抵达冲乎尔村的那一刻,便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然而,当他们尝试与村民交流时,却遇到了第一道难关——语言障碍。村民们大多使用当地方言,普通话对于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老一辈的村民,他们的发音和词汇使用习惯,让普通话的学习显得尤为艰难。
面对这一现状,志愿者们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深入的调研。他们穿梭于村头巷尾,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促膝长谈,记录下每一个发音难点,每一份学习需求。这份细致入微的工作,不仅让他们更加了解了冲乎尔村的语言现状,也为后续的教学方案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调研结束后,志愿者们根据调研结果,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案。他们深知,要让村民们真正掌握普通话,必须因材施教,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于是,基础班、提高班和特色班应运而生,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专属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在基础班里,志愿者们通过拼音卡片、字词游戏等互动方式,帮助村民们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他们耐心地纠正每一个发音,鼓励村民们大胆开口,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自信满满,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师生的共同努力。
提高班则更加注重口语表达和沟通技巧的训练。志愿者们组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让村民们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普通话,感受语言交流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而特色班则是本次推普活动的一大亮点。志愿者们结合冲乎尔村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设计了情景模拟教学。在模拟的游客接待、特产推销等场景中,村民们用普通话向来访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自信。
挑战与成长:携手共克时艰
然而,推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村民对学习普通话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年龄大、基础差,无法掌握这门“外来”的语言。面对这样的困境,志愿者们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教学方法。他们通过一对一的辅导、鼓励性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案例分享,逐渐消除了村民们的顾虑和担忧。
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有时过于理论化,忽视了村民们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在沟通交流中,偶尔会出现语言不通或理解偏差的情况。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志愿者们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向当地教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沟通能力。
收获与展望:普通话之花在边疆绽放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推普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够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村里的孩子们也对普通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用普通话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为了检验推普成效,志愿者们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比赛。村民们踊跃参与,用普通话朗诵诗歌、讲述自身故事。比赛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当一位年长的村民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诵完一首经典诗歌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刻,普通话之花在冲乎尔村绚烂绽放。
活动结束之际,志愿者们与村民们举行了一场温馨的告别会。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志愿者们的感激与不舍——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深情的拥抱和泪水……这些画面将成为志愿者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回望这段旅程,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志愿者们不仅为冲乎尔村带来了普通话的普及和文化的交流,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红脉师承”的深刻内涵和“国语有约”的美好愿景。未来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将继续传承这份爱与责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带去知识和希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96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