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夏小霞)(通讯员:谭晶晶 杨涵涵 赵宇萱)手握两把红色长筷,身着一袭蓝色长衣,舒秀在油菜花田中踩着鼓点翩翩起舞。一曲终了,周围掌声雷动,这是对大陂流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筷子舞的致敬。
图为筷子 湘潭大学杨涵涵 摄
“始于热爱,持之以恒”
二十二年前,舒秀与筷子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初识筷子舞,她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我一开始就很喜欢筷子舞,而且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觉得应该有传承。”在习舞过程中,舒秀遭遇诸多挑战,但她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独到的学习方法,始终不言放弃。筷子舞中有一个腿部动作对身体协调度要求非常高,为了完美呈现舞蹈的韵味,舒秀想到一个独特的方法来精练腿部动作:在地上放两个树枝摆成十字架,每一步只允许自己踩进十字架特定的区域,从而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最终掌握舞蹈的精髓。2012年12月,筷子舞成功入选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舒秀也成为此项非遗的传承人。时至今日,舒秀已经学习筷子舞二十二年,她在吉首市和泸溪县的舞台上演出无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筷子舞的魅力。
图为舒秀向团队成员展示表演视频 湘潭大学谭晶晶 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优美活泼的筷子舞的起源却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当年湘西土匪暴乱,为反抗土匪,村民开始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抵御外敌。一套套拳法流传下来,在平定匪患之后,拳法被改编为舞蹈动作,再配以曲谱,这便是最初的筷子舞。“我一直在对筷子舞进行创新。”舒秀坦言。随着时代发展,她会在舞蹈中融入代表新兴事物的动作。同时,舞蹈配乐也从原来的曲谱发展成填词的歌曲。如今的筷子舞,共由八部分组成,分别为播种、插秧、锄草、秋收、归仓、推磨、划龙舟和感谢国家感谢党。每个章节都承载着以舒秀为代表的村民群体的勤劳与智慧,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感激与热爱。
筷子舞不是个人演出而是团队发力,每一个歌词都对应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动作。“如果我一个人跳的话那就没什么好看了。”舒秀笑着说。团队成员从与舒秀的对话中了解到大陂流村有筷子舞舞蹈团,由村民自己报名入团,主打招牌就是筷子舞。据悉,每跳一次筷子舞大概半个小时左右,正式表演之前舞蹈团都会排练演出节目,以向观众呈现最美的舞蹈。
“代代流传,不忘初心”
目前,大陂流村有25人精通筷子舞,而在过去,村内只有12人者儿媳,确保筷子舞不会失传。我孙女现在22岁,是筷子舞接班人里面最年轻的姑娘。”舒秀表示,筷子舞的传承仅限于家族内部,此举是自筷子舞诞生以来的规矩,目的是防止舞蹈被别人错误改编而失去其深刻的历史内涵,从而保护筷子舞的纯洁性。面对外界对此举可能造成筷子舞传人日益减少的担忧,舒秀笑道,“我们村内的人都很喜欢这个舞蹈,目前想学的人是越来越多的。”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舒秀 湘潭大学杨涵涵 摄
除了家族内部流传的习惯外,团队成员还惊奇地发现大陂流村许多男子也会跳筷子舞。“虽然我们不会上台表演,但毕竟是村里面的传统文化,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位中年男村民向团队成员坦言道。在这片广袤的乡土上,大陂流村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对筷子舞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让筷子舞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得以代代传承,成为大陂流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焦现状,展望未来”
当谈及筷子舞的发展情况时,舒秀也指出一些问题。“每次出村表演时路途遥远,我们一路上食欲不振而且休息不足,化妆卸妆过程也很折腾。”她坦言,筷子舞团每出村表演一次,路费、伙食费、化妆费、服装费、道具费等都需要报销,不然演出人员会排斥外出表演。由此可见,充足的资金和完备的资源是筷子舞得以传承的有效保障。对此,草本道团队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大陂流村筷子舞团的扶持力度,增加餐宿补贴,改善演出条件,以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筷子舞今后的发展,离不开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山水村落。团队成员希望深入挖掘筷子舞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筷子舞的精髓。同时,通过大陂流村村民对筷子舞的自主创作和创新,能够极大地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是推动筷子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文化需要传承。现年八十三岁的舒秀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手握两把长筷,绽放鲜明的舞姿。舒秀的身体力行,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的开拓,她为筷子舞的发展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我们筷子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绝不失传。”她坚定地说。
图为团队成员与舒秀合影留念
筷子舞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传承发展至今,既离不开大陂流村的广袤乡土,也离不开非遗传承人舒秀的默默奉献。舒秀以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代代传承的定力,成为了大陂流村非遗传承领域的璀璨明星。让我们一起致敬舒秀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守护筷子舞这一非遗文化瑰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76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