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学子三下乡:心追文脉续经典,一步入馆颂先生
“金陵佳丽,黄旗紫气,桂桨兰舟,药栏花砌,歌吹沸天,紫罗扑地,实历代之帝都,多昔人之旅寄。爰买数椽而居,遂有终焉之志。”
—吴敬梓《移家赋》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东关头路25号,毗邻古桃叶渡,也因为当年吴敬梓搬来此地时自称“秦淮寓客”,所以吴敬梓纪念馆亦名为秦淮水亭。馆内东院有亭,西院为假山莲池,正屋后方为秦淮码头,院落内有三组雕塑,均围绕吴敬梓生平与《儒林外史》创作而来。2024年7月23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心追文脉续经典,一步入馆颂先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访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旧居新气象:志愿红袖添彩,文化探访心更暖
伴随着夏日的朝霞,团队成员踏上了探访纪念馆的旅程。首站便是文豪吴敬梓的故居,这里如今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团队成员们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鲜活的“红袖标”志愿服务岗。志愿者们身着醒目的制服,佩戴着代表热情服务的红袖章,他们以满满的热忱迎接每一位参观者。对于到访者的好奇与疑惑,志愿者们不吝赐教,耐心解答。得益于他们的悉心引导,团队成员对吴敬梓先生的一生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时也沉浸在了故居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深度之中。红袖标志愿服务岗的建立,为吴敬梓故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访客们在探索文化之旅的同时,享受到了更多的温馨与便捷。
步入时光之门:吴敬梓的文学之旅
著作厅展示了吴敬梓一生的著作,一是自清代以来《儒林外史》国内各种版本和外文译本,并分述各主要版本的特点和影响; 二是除《儒林外史 》以外吴敬梓的文集和集外诗文,包括《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以及陆续发现的集外诗文三十三篇,其中最重要的是《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在“歌”的创作上,我们从他游冶淮水钟山,“托之於檀板金樽以消其块磊”、“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的描述中,可见当年他在南京歌馆声名之高,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作品被记录保存下来,唯一只是在他四十二岁所写的《老伶行》一诗中还能见证到他当年与民间艺人老伶工乐师的情义。参观本展厅,通过把握各作品版本内容的变化增减和评点名家的不同观点态度,让人深入体会作者知识的渊博、思想的深邃和讽刺艺术的高妙,为欣赏《儒林外史》精彩故事提供充分铺垫,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吴敬梓的伟大之处。
儒林幽深: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在儒林的幽深之处,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踏入了《儒林外史》所描绘的历史长河。悬挂的牌匾上“通幽”二字,不只是承载着古典之美,更深层地反映了吴敬梓作品中对士大夫群像入木三分的刻画。这些文字如同时空的引路人,带领团队成员沉浸于那个时代的静谧与深远之中,感受科举制度下人们的喜怒哀乐。在这片被“通幽”概念激活的空间里,《儒林外史》不再只是一幕幕过往烟云,而是与这幽深之境紧密相连,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通过“通幽”这一桥梁,不仅让《儒林外史》的精神核心得以延续传承,也使得团队成员们深切地体验到那份跨越世代的文化共振。
墨香穿越千秋,快士之境共鉴
随着每一步的深入,团队成员们最终走进了千秋快士的领域,向吴敬梓及其非凡的文学成就致敬,同时深情地回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次探索之旅中,吴敬梓作品中的深邃思想和文化精华吸引了每一位成员的心。他们似乎穿梭于历史长河,与这位文学大师肩并肩前行,共同领略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句,共享那份跨越时代的文化共振。正是这份共鸣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敬仰和自豪感。此次探索不仅增强了大家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也点燃了每位成员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他们表示,将把这次探访作为新的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努力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辉。
在交流与分享中,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它还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透过吴敬梓的笔触,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这种体验如同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传递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和情感的传递。
最终,这次探访不仅仅成为了一次简单的文化之旅,它也成为了一个催化剂,激发了团队成员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热情和行动。他们坚信,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共同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使这些文化财富得以永存,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出新的光芒。
投稿人:23级智能科学与技术潘子翔 2024年7月23日星期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15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