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乡村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个充满意义与挑战的“三下乡”之旅中,我有幸成为了志愿者,愿在短暂的二十多天里面,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下乡”支教活动旨在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在选择课程时,我注意到了中外建筑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建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重要窗口。因此,我决定开设这门中外建筑差异的课程,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因为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许多乡村孩子对外界的了解往往无法依靠实地考察的方式实现,只能依靠互联网的窗口认识世界。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接收的信息具有片面性,对外界有着不全面认识。例如在网络刚盛起时,许多人由于信息的片面性,对外国文化进行狂热追捧,产生了媚外情绪。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对世界的了解程度不够,我们希望在这节课程中让小朋友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
我们在课上展示了我国的典型建筑,例如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福建土楼、吊脚楼等代表着各地民风民俗的建筑物,并告诉了同学们地区间建筑差异的原因。随后我们转向了介绍国外建筑物,我们介绍了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英国大本钟等。通过这次中外建筑差异的课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热爱。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还在课后主动查阅资料、深化理解,这种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让我深感欣慰。在课程最后,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们认识到,每一种建筑都是特定地区、特定文化和特定民族心理与思想的体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实际上是中西方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差异的反映。
通过建筑物的角度让同学们认识世界,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在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文化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国外文化都有值得挖掘、值得传承的地方。世界是一个整体,在文化、生态等方面,我们应该秉持着团结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希望在这节课上,小朋友们可以观世界,独立思考,形成世界观。
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一方面,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和联系,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文化、塑造人格的过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下乡支教活动虽然短暂,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回忆。通过这次中外建筑差异的课程,我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身份。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11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