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探寻长江环境,助力生态发展
中国青年网宿松7月16日电(通讯员 丁文超)7月16日,安徽工业大学学子丁文超来到其家乡宿松县,在那里几乎每年夏季都要面临洪涝灾害,为此政府会召集村里人前来防汛,防汛是为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在汛期守护和调度运用防洪系统的各种措施,进行防御洪水的工作。抱着学习与探索的态度,实践队员决定来到这片江区,进行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修建蓄洪工地调研环境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文超 摄
首先第一站实践队员就来到了修建蓄洪区工地,这里各种大型机器轰鸣,修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里道路泥泞,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工作人员带领了,实践队员参观了外景。这里主要为蓄洪区。参观完后队员们大有感叹,从前防汛都是人力抗沙袋之类的,如今科技进步,可以很轻松就完成一项作业。
图为蓄洪工地环境情况。中国青年通讯员 丁文超 摄
图为实践队员与防汛人员学习。 中国青年通讯员 丁文超 摄
不仅是修建蓄洪区,当然还有防汛人员在江坝边驻扎,党员、居民,组成了一支支防汛抢险队伍,于是第二天实践队员便接着来访了可爱可敬的防汛工作人员,经了解,每天,他们换上了岗亭里配发的防水胶靴和雨披,开始了第一遍巡查。每个岗亭周边近一公里的堤坝,都在她们的巡查范围内。她们要先巡背水坡,再看迎水坡。检查坝上是否有漏洞,有没有渗水。这是个细致的活,任何一点细节都不能放过。7月11日那天下午,防汛人员在巡查时敏锐发现,坝边上有颗树倒了。在汛期,坝边倒掉一棵树并不正常,这往往表明树根处的泥土都被洪水冲刷殆尽,如果在大坝旁倒下则会产生漏洞,进而危害到整个堤坝。他赶紧将这一情况上报,随后街道紧急组织人员和挖掘机,当天就对漏洞进行了添补。实践队员积极想他们询问有关知识,了解到了许多长江汛期情况,
图为防汛人员驻扎地。 中国青年通讯员 丁文超 摄
图为讯期江景的情况。中国青年通讯员 丁文超 摄
那么长江边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呢?6300多公里的长江,串联11个省份,泽被南北两岸,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长江经济带,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保护库。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等为框架的“1+N”的规划政策体系,以及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最后实践队员沿着江边漫步,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同时跟着防汛队伍一起完成日常的巡视,与前些年相比,如今确实是再没有私钓的情况,更没有渔船在江面行驶。防汛人员告诉我,现在正是长江的禁渔期,不能捕鱼。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长江,最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自然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错误做法,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9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