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强农强基振兴宏图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口号,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赴滁州市凤阳县中都街道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12日前往滁州市凤阳县中都街区,对当地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进行调查走访并开展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
“要想富,先修路。”走进凤阳,迎面走来的便是一眼遥望到鼓楼边的宽阔大道,路两旁的路灯也是极具特色的凤阳花鼓样式,充分显示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卓效成果。实践团抵达凤阳后,受到了中都街道办事处党政办负责人韩磊的热情接待并与当地主任进行了座谈会。座谈会上,郑舒展主任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发展的现状、成就以及未来规划,并确认了未来几天实践团的行程,实践团还与在当地分别担任组织部负责人和党政办负责人的两位安农大优秀校友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到了农村乡村振兴路上的宝贵经历与经验。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声声号角催人奋进。建设和美农村,就是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广袤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负责人进行座谈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子豪 供图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实践团到达墙西村,在李家跃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墙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李家跃书记向我们介绍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过程及预期结果,实践团跟随李书记走进田间地头,感受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详细解答了调查团中同学们提出的疑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李书记告诉我们,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而且具有抗灾减灾的功能,旱能浇涝能排,新型的浇灌方式比传统灌溉方式大幅节省了人力和经济成本,实实在在的给村民们带来了便利与实惠。
带队老师周国安告诉同学们“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学农安天下,农安天下安’”。深入乡村,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乡村建设需要不断创新,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对同学们未来学习方向的指引,更是对他们肩负的时代责任的呼唤。农业是国家之根本,乡村是社会的基础,青年一代有能力也有责任深入理解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学习重点和研究方向。他们意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理解农业和乡村的现状与需求;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图为李家跃书记向实践团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楚君 供图
实践团来到中都街道北墙村,走进北墙村,房屋错落有致,村貌整洁清新,一院一景绘出了美丽乡村新画卷,一户一韵展现出新农村的新面貌。北墙村村委书记与实践团进行了简短座谈,岳志怀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北墙村近年的发展状况,作为当地和美乡村建设的标杆,自党的二十大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北墙村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明确了培育农味乡韵的宜居乡村的奋斗目标。北墙村在上级组织部的有力指导下,充分发挥建引领作用,切实把村民思想和行动统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村装实际,立足岗位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期盼和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心用情用做好群众工作。北墙村还荣获了第六届滁州市文明村称号。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四会”,为乡村振兴“铸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创建和美乡村,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落实到位。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有组织的在村中开展起了“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队员们走入村子的大路小巷,与村民们直接面对面拉起了家常,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口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希望。这些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满意,是对乡村振兴政策最有力的肯定,也是对实践团工作的极大鼓舞。
这次大调研内容围绕着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深入调查地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掌握密切联系群众方法,涵养脚踏实地,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学习了解了我省“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治理等工作现状,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拓宽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渠道载体,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强化了“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练就了“顶天立地”的过硬本领、锤炼了“肯于吃苦”的优良品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北墙村与村民进行交流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康 供图
实践团还来到了凤阳县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凤阳县的深厚文化底蕴,乡村振兴的路上,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家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强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之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和详实的展览,展示了凤阳县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这几天的“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如饮甘泉般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倾听农户心声,探访文化遗产,与当地村民共话未来,不仅捕捉到了乡村振兴的第一手资料,更感受到了乡村发展脉搏中的生机与挑战。这些宝贵的经历,如同一束束照亮前行道路的灯火,启迪着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思考。
学而有所悟,实践出真知。“三下乡”的深远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服务乡村,更在于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磨砺,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作为大学生,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家乡,学习专业知识,矢志奋斗,埋头苦干,用脚步丈量家乡的田野,用行动推动建设和美乡村,无论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是通过文化挖掘与传播增强乡村魅力,抑或是通过教育与社会工作培养乡村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都将以青春的热情和智慧,为构建美丽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和美乡村是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之美、文化兴盛之美、经济发达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人民幸福之美的乡村版诠释。国家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强农强基振兴宏图。努力绘就新时代乡村的“富山春居图”,一定能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我们也将用汗水灌溉青春,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为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在安徽凤阳县博物馆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楚君 供图
(通讯员 张楚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