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探寻南京明城墙“迹”忆,用青春力量践行文化使命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这首童谣陪伴了一代代南京人的童年,其中描述的就是南京明城墙。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军事等内涵,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7月3日至7月7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暑期“三下乡”为契机,组建“垣起”——探寻南京明城墙“迹”忆研学实践团开展系列研学活动,与遗址对话,传承金陵文脉。
南京明城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每一块城砖上的铭文都记录了哪些信息?城墙申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代青年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城墙文化?带着这些思考,“垣起”实践团先后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砖集馆,聆听专家的专业讲解,跟随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成员一同登上中华门瓮城、徒步沉浸式体验南京城墙,全面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的故事——8年的时间,城墙守护者们将流落在外的明城墙砖一块块收集起来,累计回收城砖50多万块。实践团通过寻访用心坚守的城墙网格员林春华,南京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王振东,南京十朝历史陈列馆副馆长、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成员孟琦等城墙爱好者,以及生活在城墙周围、保存着个人独特城墙记忆的“老南京”普通市民 ,深入调查他们对“颗粒归仓”的知晓程度以及对城墙保护和申遗的看法,进而呼吁广大游客、南京市民、青少年学生群体参与城砖“颗粒归仓”行动,助力城墙申遗。随后,实践团与小小“红领巾”们共同体验城砖制作,体悟城砖背后的“工匠精神”;走进梅园新村社区,为社区志愿者们开展一堂爱“廉”说小课堂,共同探讨城砖制造、运输、验收到砌筑为城墙全过程中贯穿的责任和廉政文化,感受遗址的魅力。通过丰富的研学活动,增强公众对城墙的认知,打造主人翁意识,形成“城墙里面是故乡”的情感连结。
每一场访谈,每一次对话,每一个活动,都是和城墙历史的深刻触碰,在一次又一次的触碰中,实践团成员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实践团成员表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将持续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挺膺担当。”
(作者:李洪月 嵇凌群 照片:吕洋奇 印俊杰)
带领青少年进行研学活动
参观城墙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聆听中华门瓮城历史讲解
对话访谈
实践团成员“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倡议活动合影
体验城砖制作
走进社区主题宣讲
徒步沉浸式体验南京城墙
城墙博物馆内现场调研
成员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5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