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乡音传承,厚植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而方言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地方方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非遗戏剧视域下方言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通过非遗戏剧这一切入点来实现方言的保护和传承,7月13日至14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在山东、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以“守乡音雅韵,续古语新篇——非遗戏剧视域下方言传承与保护”为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非遗戏剧为研究载体,探讨方言活态传承的有效策略。
在启动深入实地调查之前,实践团队高度重视准备工作,首先向指导教师请教了专业的意见,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进行了细致的网络资料搜集,全面了解了当前我国方言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实践队还精心设计了一份针对方言保护的调查问卷,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更多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辅助。在问卷设计完成后,团队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制作,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来到达更精准的数据统计。发现一些地区的方言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逐渐消失,另一些地区的方言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主要是因为方言的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有关。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方言的使用频率下降,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突破,比如一些学校开设了方言课程,则促进了方言的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社区居民。中国青年通讯员 胡静静 摄
图为团队成员到日照市图书馆方志馆学习方言。中国青年通讯员 孟倩菲 摄
图为团队成员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中国青年通讯员 林丽熹 摄为了更深入地挖掘方言在非遗戏剧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实践团队特地前往晋剧的发源地,对当地的展览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们不仅关注展览馆中展示的历史文献和珍贵剧照,更试图从中梳理出方言在吕剧中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晋剧。中国青年通讯员 王思雨 摄
在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与戏剧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文化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虚心倾听这些行业内的权威人士对方言传承与保护的独到见解,积极征询宝贵的建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团队成员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与各方人士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能够对方言在非遗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方言在戏剧中应用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与戏剧传承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方言在吕剧中的运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不仅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俗,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了传承人的表演技巧和发音特点,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借鉴。在与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从这些专业人士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方言传承与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团队还深入当地社区,与居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旨在了解他们对非遗戏剧及方言传承的认同感、参与度和支持力度。
图为团队成员跟戏剧工作人员交流学习。中国青年通讯员 王思雨 摄
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实践团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实践队成员一致认为要加强方言普及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方言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对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方言文化节、方言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要提高非遗戏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媒体宣传、文化交流等方式提高非遗戏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非遗戏剧。同时,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戏剧走向世界舞台。最后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戏剧和方言传承与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规范非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行为,确保非遗戏剧和方言得到有效保护。
展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非遗戏剧和方言传承与保护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和研究活动。同时,也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非遗戏剧和方言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中国青年通讯员 孟倩菲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3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