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铃响,不见粮归仓。”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种类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但是成本大、回报率低使得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主体参与度不高,导致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机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部署,经济管理学院“盐碱地变粮仓”团队走进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基于扎根理论,结合深度访谈、案例研究、问卷调研等方法,探究参与盐碱地治理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的契合点,深入挖掘和探索一条“政产研推用”多元主体参与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路径,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1 团队成员合影
一、充分准备,夯实理论基础
为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开展后续的访谈调研工作,团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交流。开展主题学习。统一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等系列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了解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以及相关政策;组织信息搜集。通过地方政府官网、中国知网等渠道搜集有关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工作规划、成果概况等资料,为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做足准备。设计提纲问卷。团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针对不同主体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前期准备充分。
二、深入访谈,了解现实概况
7月10日,团队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实地调研,并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垦利区科技局党组成员、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张军政、参与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民营企业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图2团队参与产学研对接活动
座谈会上,垦利区科技局党组成员、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张军政就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垦利区共有耕地81.09万亩,其中盐渍化耕地64万亩,大部分盐碱化耕地已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到了当地民营企业手中。为帮助企业获取充足的启动资金、推动形成盐碱地综合利用可持续机制,垦利区政府除提供农业专项补贴外,积极联系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鼓励当地企业与专家团队共同申报地方科技项目。
参会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也就自身概况及与高校等社会主体合作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据悉,目前已有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除了通过政府补贴或项目资金获得支持外,企业也会通过出售改良剂、农资推广等社会化服务增加收益。此外,企业也发挥着示范推广作用。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验成功后,当地种植大户和农民会纷纷前来效仿、取经,从而构成了“政府出资、企业出力、高校出技、全员参与、共同收益”的格局,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企业收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得到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状况得到提升的“两有效、双提升”的目标。
图3团队与指导老师合影
三、实地调研,探索主体诉求
团队随后走访了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全梯(2‰—12‰)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并就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具体问题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4 团队深入田间调研
团队的调研还在继续,下一步,团队将走进河北省沧州市开展调研访谈,通过比较不同地区间盐碱地综合利用路径,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做好盐碱地这篇农业特色文章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盐碱地变粮仓”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耿献辉,朱熠晟
团队成员:王威智、沈一文、刘宇阳、曹知秋、孙茜、许诺、周恩泽、韩毅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1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