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丹寨支教情 千里奔赴薪火传
“用一年短暂的时间去做一生难忘的事。”这是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秉持的崇高信念。为贯彻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合肥工业大学自2012年起,已连续九年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远赴贵州丹寨助力当地教育事业。明年就是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丹寨的第十年,丹心不改,寸许犹深。赤忱信仰,星火滚烫。“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赓续支教精神,奔赴千里前往金钟一小和长青二小开展支教活动。
支教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把所学专业知识融入教育事业,运用科技赋能支教课堂,让科技与教学相伴而行;还开展系列美育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坚定孩子们刻苦学习、走出大山的理想。诗词课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赋予文字新的生命,VR红色教育课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团辅活动上团队成员带领学生们折纸飞机载梦而行;“几何映银美,探索数理奥秘”课程让学生们深入几何世界,科学小实验点燃了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热情,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理之美,激发数理兴趣……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实验,都浸透着团队成员们对丹寨学生的关爱与期盼。
“一次丹寨行,一生丹寨情。”正是这样的传承,鼓励更多的青年把岁月融入西部教育,把青春融进祖国山河,用实际行动在西部大地上书写人生华章。
非遗之灯燃永夜,莫忘己乃传灯人
星燧贸迁,斗转时序,非遗文化星辰闪耀,山河日月书就华章。贵州丹寨非遗文化穿越千载,熠熠生辉,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了解与体验,深受民众的青睐与喜爱。在丹寨县的调研中,团队成员们深入探索了蜡染、银饰和古法造纸等非遗技艺,执传承之灯,照文化之境,寻找非遗背后的故事,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团队成员与学生们共同体验蜡染制布、银饰雕刻、古法造纸等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交流学习,为非遗“绝活”注入青春气息。在与非遗传承人们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蜡染传承人杨乃金女士从八岁开始学习蜡染,矢志不渝,跨越万千坎壈,以微毫诠释伟大,匠心铸就蜡染辉煌。十四年来,她带领苗寨姐妹们将蜡染技艺转变为增收致富的途径,将贵州民族蜡染产品推广到国内外市场。无独有偶,借助丹寨非遗文化的发展契机,苗银锻造手艺人穆天宏回乡开设体验馆,四十余载精一技,守护千年银花丝。一件手工银饰不仅倾注着工匠的心血,更是丹寨、贵州乃至国家特色文化的代表与宣传。他们都由衷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体验了解非遗文化,保护好祖国文明的瑰宝。
一针一锤,打造苗寨幸福路,一蜡一布,染出美好新生活。丹寨蜡染和苗银的传承和发展如火如荼,涌现了一批批前来学习的中外游客,不仅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推动了乡村振兴,促进丹寨经济发展。
花开丹寨石榴红, 共筑民族团结魂
在丹寨的大街小巷里,“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标语比比皆是,这无不体现丹寨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保护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基因。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丹寨县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深受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领悟到在丹寨这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市,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小教起。团队在金钟一小举办民族特色美食节,与学生们共享各族臻味,畅谈每一道佳肴的起源,使民族传统文化同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点点繁星,夜幕降临,团队成员们带着小朋友们和身着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的村民一起围绕着篝火,在一曲曲悠扬婉转的民族歌谣中载歌载舞,共享联欢,共奏民族团结“交响乐”。这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强化幼儿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幼儿心中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风霜与晨曦同现,前路与星光共存。生逢盛世当欣逢盛世,丹寨的非遗文化保护、民族团结教育和支教传承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需要新时代青年们戮力同心,以鸿鹄之志向,以饱满之热情,秉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崇高信念,不负鎏金青春,舞动如椽大笔,擘画丹寨盛景蓝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0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