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调研报告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鸟儿们的越冬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而水是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并直接关系到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主动了解保护区内的水质状况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次社会实践调研环节的取样点选择了保护区的鸟岛长廊,调研内容选择了监测鸟岛长廊附近的水质。
一、鸟岛长廊概况
该长廊环绕鸟岛一周,全长1220米,宽2.6米,分别采用俄罗斯樟子松防腐木及仿真木进行建造。视野开阔,可取样处丰富。观鸟台是景点中的主体建筑,距离鸟儿的栖息地的有数公里,在此可观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中鸟类。这既有助于保护鸟类栖息环境的静谧,不打扰鸟类的正常生存状态,同时为观鸟提供较近的观赏空间。
二、调研数据及分析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附表1):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水应满足此标准。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岛长廊7个取水点所取水样测得的氨氮、总磷、COD浓度来看,这7个点的三项指标并不都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标准限值以下。(1)氨氮:《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规定I类水的标准限值为0.15mg/L,今年我们所测7个取样点中氨氮的含量都超过了这个限值,1、2、4、5、7几个取样点甚至超过了V类水的标准限值,只有3、6两个取样点的水质符合IV类水。(2)总磷:《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规定I类水的标准限值为0.02mg/L ,今年我们所测的7个取样点中总磷的含量也都超过了I类水的标准限值,1、2号取样点的水质符合II类水,3、5、6、7号取样点的水质符合III 类水,4号取样点的水质符合IV类水。(3)COD:COD含量状况比总磷、氨氮要好一些,2号取样点COD的含量在规定的I类水的标准限值以下,3、5号取样点符合II类水,1、4号取样点符合III类水,6、7号取样点已经超出了V类水的标准限值。仅从我们所测得的数据来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的水质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取水方式、所测方式及实验的规范性有限等原因,我们所测数据也可能与真实值有所偏差,仅作为参考。)
表1 2017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岛长廊水质监测情况
监测指标
水样标号
PH
氨氮(mg/L)
总磷(mg/L)
COD(mg/L)
取水点坐标
1
8.5
2.554
0.087
17.65
N37°45′44″E119°2′29″
2
8.4
2.947
0.087
5.903
N37°45′43″
E119°2′35″
3
8.5
1.396
0.109
12.40
N37°45′41″E119°2′34″
4
8.0
3.464
0.225
17.37
N37°45′40″E119°2′38″
5
8.1
2.344
0.169
14.84
N37°45′35″
E119°2′39″
6
8.2
1.075
0.171
66.60
N37°45′35″E119°2′41″
7
8.1
2.534
0.126
64.09
N37°45′33″E119°2′42″
我们把今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水质监测结果和去年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17年总磷、氨氮含量大幅增加。经分析后我们认为,芦苇数量的减少以及黄河两岸农业污染较可能导致这种上述的现象。根据2000年、2006 年、201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表明,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加大,4个区天然湿地面积均有所减少,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呈递减趋势,湿地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破碎度增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环境出现退化。选取景观斑块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景观分离度、聚合度6个指标构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湿地退化分为无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5个等级,利用综合指数法对进行了湿地退化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处于重度退化阶段[1]。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利津县内,而湿地退化的一个标志就是芦苇景观被盐碱盆景观代替,芦苇数量的减少将致使水中氨氮、总磷的含量上升。因为芦苇湿地对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芦苇湿地对水中的富营养物质的排除作用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种是由芦苇等植物对氮、磷、钾等有机物的吸收;另一种是土壤对氮、磷、钾等有机质的过滤作用,如果芦苇数量减少,势必会造成对水的净化作用减弱,水中总磷、氨氮的含量升高。东营市是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正处于从国家石油基地走向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转型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是转型的方向之一,渔业、农业发展迅速。这对湿地的影响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养殖业的发展使湿地类型由滩涂、苇地等天然湿地逐步向盐田、养殖水域等人工湿地转变,导致了芦苇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研究区域农业生产中污水、化肥和农药的频繁使用,均对土壤造成了一系列伤害,共同导致了水中总磷、氨氮含量的升高。
相比去年,17年COD浓度是在下降的。我们认为可能是保护区修复湿地、减少油田数量所致(主要原因)。经过2010年的淡水修复工程后,淡水的大面积灌入可能对COD浓度下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石油生产、贮运、炼制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由于事故,不正常操作及检修等原因,都会有石油烃类等有机物溢出和排放,石油勘探开发过程所排污水也含有有机物,现在东营市正在转型,油田数量减少,所造成的有机污染也大大减少,这对水中COD含量下降也会产生一定效力。此外,在2017年2月22号东营市市旅游局发布的“立大志,创大业, 加快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计划中,垦利区旅游局推动区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或许这种转变其中会伴随着污染物的扩散,因而对COD的含量减少有一些影响。发展全域旅游浅层考虑会降低景区游客数量,但有一些不切实际,因为考虑到游客去到东营一定还是会在保护区内参观,所以不予考虑。
虽然今年的数据显示COD的浓度下降了,但随着东营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增加可能会造成更多污染。2016年3月东营市发布的2015 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市接待入境游客 5.75 万人次,增长 2.5%; 入境游客消费 5188 万美元,增长 2.6%。另外在“立大志 创大业 加快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计划中也提到力争201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5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5亿元,东营市旅游人口将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污染问题。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的水质维护不容怠慢。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发展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绿色健康农业经济。具体可指避免通过减少湿地面积来增大耕地面积,在农业试验区中减少化学试剂如农药等的使用,避免对土壤环境、湿地环境造成污染;②创立并实施更多与改善水质有关的工程,比如上文提到的淡水修复工程便是非常好的先例。要做到因地制宜,可针对三角洲水质出现的潜在问题量身定制方案,包括氨氮含量的升高、COD总量的升高等;③鉴于经济方面东营市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可建立起灵活管理机制,对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这样的极珍贵、脆弱的自然区域,应加以控制游览人数,减少人为的破坏。
通过此次水质调研活动,我们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湿地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和谐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我们社会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真诚地希望,在未来,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将成为更多珍稀鸟儿的天堂,在蓄洪滞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赵小萱,韩美,于佳,刘莉,李高伟.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研究[J/OL].,2016,38(04):59-64.(2016-04-15)[2017-09-08].
附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序号
标准值 分类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PH值(无量纲)
6-9
2
化学需氧量(COD) ≤
15
15
20
30
40
3
氨氮(NH3-N)≤
0.15
0.5
1.0
1.5
2.0
4
总磷(以P计) ≤
0.02
0.1
0.2
0.3
0.4
(注:以上除ph外,单位均为mg/L)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6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