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原名经扶县,大别山主脉经境内中间横贯东西。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建立了大别山区第一个县级爱国民主政权——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这里成为刘邓大军的立足地和后方基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在新县诞生。这里留下了董必武、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走出了徐向前、徐海东、陈赓、王树声、许世友等349位共和国将帅,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了理想信念执着追求,铸就了永载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7月13日至7月14日,长安大学“移民精神响渠首,特色产业豫民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新县开展“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学习活动。
“红旗八飘” 大别山先烈铜雕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了基本陈列馆和将帅馆。在基本陈列馆中,实践队在讲解员带领下学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统一、政权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历程。
实践队抵达博物馆
土地法令草案
基本陈列馆中书写在青砖墙上的土地法令草案格外引人注目。1931年12月1日,中央颁发了《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箭河方湾村主席方忠尧派秘书方思归将其书写墙壁上,进行广泛宣传。1991年9月,这块墙壁被切割搬迁到博物馆内,为国家一级文物。法案从法律层面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彻底摆脱了地主阶级的苛重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提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面墙书写着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这面写满农民希望的青砖墙记录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和那段峥嵘岁月。大别山这片热土,镌刻着奉献牺牲,赓续着红色血脉,传承着奋斗精神。从1921年11月陈潭秋成立两个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到见证黄麻起义并创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再到诞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党领导大别山区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以巨大的牺牲建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主要活动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地。
实践队员参观学习基本陈列馆
将帅馆中位于展厅正中心的是349位将帅的大型铜雕,两侧紧紧环绕着的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实践队员学习了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开始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同大家亲切交流,他说:“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的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从始至终,党都紧紧依靠着人民,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共产党人共同奋斗的不竭动力。
实践队抵达鄂豫皖苏区将帅馆 实践队员在铜雕下瞻仰共和国将帅
实践队员参观将帅馆
7月13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了箭厂河乡“红田”惨案遗址,“红田”原为一块稻田,黄麻起义遭受挫折后,地主清乡反动武装勾结国民党军队,将这里当作刑场,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30平方米的土地上英勇就义。实践队员肃立在庄严的“红田”烈士墓碑前,感受革命老区书写的“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震撼历史,向革命英雄致敬。实践队员走进鄂豫皖地区第一所列宁小学。1926年秋箭厂河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吴焕先等党的领导人,在此创办了一所“中山小学”,培养农运骨干。1931年,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更名为“列宁小学”,学校毕业生中参加红军长征的有80多人,其中约60人担任了红军团级以上的干部,培养出了刘华清、高厚良等多名革命骨干,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列宁小学的名称沿用至今,继续培养一批又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
实践队到达红田惨案旧址、列宁小学
7月14日,实践队赴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馆、许世友将军故里进行参观学习,追忆峥嵘岁月,感悟革命作风。
实践队参观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等教育基地
实践队员重温入党誓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先辈们追求理想信念,在大别山区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铸就了永载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实践队员将传承和弘扬好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31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