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园古韵
共话客家传承
图:柳溪书院
“古韵悠悠入梦来,南园深处探时光。”踏入南园古村,古炮楼见证岁月沧桑,仙塘学校的教育风采犹在,潘姓祠堂细述宗族的辉煌,蓝染技艺展现客家文化的匠心。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自然相融,等待我们一一探寻,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南园古韵织新梦
文旅融合绘彩章
在7月11日上午,该团队抵达了风光旖旎的南园古村,它是镶嵌在东源仙塘镇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一
踏入古村,团队成员便直奔主题,有幸采访到了南园古村的负责人——潘小科书记。了解到南园古村的历史,还有古炮楼、下地堂、老衙门等古老的建筑。南园古村这个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据说南园古村当时是和东江画廊一起联合开展旅游景区的,东江画廊的南园是整个旅游景区的入口,所以叫做南园古村。
南园古村开发了咖啡馆、茶馆、扎染基地等新业态,还开辟游客中心那边的商铺,准备进行招商。南园古村巧妙地将地方特色融入文创产品之中,如冰箱贴、手机支架等。南园古村正在积极探索与糖巢等周边景点的联动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只做到了线路上的联动,内容上的联动还任重而道远。
图:带队老师吴桂玲和实践队员与潘小科书记交流
随着近年来大环境的改善,政府对于文化旅游方面的重视,游客量相对于前几年有了质的飞跃。潘主任非常自豪的与我们说道:“我们这边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每次举办活动村民都自发地去表演。那份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我们的村子活力四溢。我们现在还是全国村晚示范点。”
“客家文化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对于古建筑维护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都是潘主任跟我们讲的南园古村发展现状所遇到的难题。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织染艺术映古村
客家风情漾古香
图:参观客家织染制作过程
下午,该团队去探访了客家织染的制作技艺。作为客家织染传承人的杨老师带本队去参观了他们的制作工坊和成品。
客家织染是一项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在农耕时期生活条件不好,为了方便进行农耕活动,客家人就会穿上这种染成蓝色织物来遮汗和遮脏,这个就是客家织染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织染更成为了节日庆典与尊贵待客的象征,每逢重要节日或者有贵宾到来,他们就会穿上蓝染的衣服以示尊重。
图:杨焕瑜老师在向实践队员讲述客家织染
客家织染的原材料是专门用来制作染料的板蓝根,杨老师向本队阐述了客家织染目前的发展计划:“利用门前的空地来种植原材料,做成原材料基地。打造染坊,将产品售推向市场。这就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很多妇女将客家织染作为自己的副业,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收入来源,还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古染现在面临许多问题:制作成本高、社会对客家古染的认知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该团队为客家古染的发展提出了将客家古染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策略,希望促进客家古染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图:实践队员与杨焕瑜老师合影
南园探古情悠长
潘氏宗祠映辉煌
在7月12日上午,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热爱,本队再次踏上了探寻南园古村历史韵味的旅程。
首先,本队深入探访了古炮楼遗址与清代仙塘学校遗址,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深刻感受了古村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古炮楼保存着历史的印记,见证了古村民抗击匪患、智守家园的防御体系,而清代仙塘学校虽已荒废,但尤存教育之光,体现了古村落教育的永续传承。
图:仙塘学校遗址、古炮楼遗址
其次,在此次探访过程中,本队有幸与当地村民潘爷爷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意义的交流。
潘爷爷,南园古村村民,其居所拥有五百年历史。他介绍了两个潘姓祠堂,气派豪华,遵循风水布局,用于祭祀祖先和凝聚宗族力量。祠堂是为两位潘姓兄弟祖先而建,分别对应着两个祠堂——阳公祠和溢公祠。
图:实践队员与潘爷爷合影
新祠堂的修缮得到各地潘姓族人捐助,体现宗族情感与团结。南园古村以潘姓为主,祖先来自河南,历经多次迁徙最终定居于此。虽成为国家三A级景区,游客的增多为村庄带来了活力,但原住民生活方式未变,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和文化特色。村中人口五千余,但年轻一代多已迁出,反映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动趋势。
“古韵悠悠映南园,文脉绵长续新篇。”南园古村,这座满载着历史韵味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轻启尘封的记忆,传统工艺与宗族文化共舞,绽放出勃勃生机与绚烂光华。本团队坚信,南园古村将以其悠久历史、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中华文化传承注入动力,展现独特魅力与无尽潜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23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