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进城要按天算,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宣纸,现在方便了大家都不做了。”暮色四合,村落的老妇人追忆交通闭塞时,万户荡帘压纸声;而今车马飞驰城乡,惟余车床空响。从上洪沿路徒步到道官冲,从会议桌上到梯田埂间,耳边回响利好非遗诸般政策、拉动GDP增长几何、回流人口就业之困……
(图为上洪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非遗概况)
没落凋敝后,是坚守复兴。当我们在谈论非遗时,我们在谈论非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四大发明、皇家贡纸,销路遍布全球的盛况不再,作为地区支柱产业而今甚至不能赋上“夕阳”二字。近年成功从市到省各级申遗稳步完成后,道官冲累积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了10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创收1400余万元,直观数据是看得见的成就与成果。不停的“此刻”,是村官为村落问题呕心沥血和村民茶余灼见。这些不会出现在报告中的场景和痛点,正是亟待躬身聆听、俯身聚焦的“未来”。
(图为道官冲古法造纸手艺人介绍非遗概况)
非遗能否通过产业回流复兴到原始状态?产业振兴政策帮扶非遗手工业承续是否可行?深入工坊对话传承人,走下田间与村民交谈,答案逐渐明晰。抓准现状,须把握生产实际。非遗作为第二产业的现状尽管各方补助,仍内外交困:产能产效不足、人工成本过高、小作坊式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等等可归结为科技进步和外部产业冲击,无法适应现代生产力要求。作为高端书画用纸产能难以跟上安徽等地工业化造纸需求;作为花炮纸筒用料无法与更廉价的纸屑合成竞争,于是需求降低、技艺传承者和劳动力外出务工,产能进一步下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根本矛盾无法解决,非遗传承只能另谋出路。
(图为道官冲非遗就业工坊外景)
非遗适应时代发展,须细分赛道,依靠文旅融合将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当地目前走“非遗+民宿”、“非遗+研学”路子小有成效,但村落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作为本地乡村振兴问题仍处瓶颈。当我们在谈论非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要谈非遗,但不能只谈非遗,非遗可持续化承续离不开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嵌套助力。上洪村户籍地人口约5000人,当前常驻人口仅1000人,60岁以上人口占60%以上,当地就业承载力仅常驻人口40%左右。以当前道官冲非遗助力就业业态为例,非遗就业工坊当前由非遗影像馆、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工坊、非遗展示礼堂等主体部分构成,立项由文化志愿者李锋等人助推。调研时了解到,当前工坊主要以非遗志愿者带领外来游客和各级部门参观了解非遗概况为主,在助力就业职能上主要和湖南本地高校合作开展非遗研究和创新转化,客观上带动了就业,但从规模效益和实际生产角度而言,对当地居民就业实质性帮助仍有发展潜力。避免使非遗仅成为与日常生活对立的,受保护的对象的静态“博物馆”式应用方式,进而成为与现代生活脱节的“飞地”,是传承人、文旅部门和高校等多方未来共同课题。而“非遗+民宿”方针当前处于试点阶段,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数百户居民从梯田迁出,分出租房屋、主动投融资等方式助力民宿发展。各方助力能否更进一步?下一步,可否在投资人委托政企统一规范管理运营民宿外引用当地居民就业?非遗元素如何融入民宿发展业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非遗承续的“未来”需要多方智慧参与。
(图为道官冲非遗就业工坊竹纸体验实况)
非遗的未来在文旅,文旅的未来在片区融合和非遗保护格局构建。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乡村文化遗产并不是无秩序无规律的随机分布,由于文化之间不断的碰撞融合,形成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产生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集聚区。古法造纸、木活字印刷、油纸伞、纸影戏……一系列非遗仅从原始产业链上便可窥见其内在联系,作为大围山-张坊非遗保护片区项目,不仅需要挖掘邻近遗产间的联系,还要与遗产群体的地理环境背景有机融合。由此及彼,文旅依托非遗片区也应由点及线、连线成面。目前张坊镇非遗研学基地已被纳入湖南省文旅厅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包括道官冲非遗生态村在内,包含多项非遗参观体验的浏阳市“赏心之旅”文旅线路同样列入文旅部全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152条之一;借助浏阳河与浏阳花炮两张国际名片,盘活浏阳市属及周边非遗手工业协同发展。“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辉映,建构成农文旅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当我们谈论非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在谈论非遗作为产业的出路和依托,我们在谈论非遗作为遗产的过往与未来,我们在谈论非遗作为文化之根的坚守与赓续。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未来,非遗发展新生态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成为乡村发展筑基石,为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19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