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啰韵悠扬康养,乡音振兴心声”实践活动团走进重庆市石柱县冷水镇开展学习“石柱啰儿调,非遗承后继”的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基层,亲身体验和学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啰儿调,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冷水镇政府会议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啰儿调”非遗学习活动拉开了序幕。实践团成员们有幸跟随非遗传承人李高德老师,深入学习了这一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活动开始,非遗传承人李高德老师亮出绝活,展现非遗魅力,悠扬的曲调、生动的歌词,以及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衬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实践团全体成员跟随非遗传承人李高德老师学习“啰儿调”,走进非遗文化“啰儿调”,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非遗传承人李高德老师
李高德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分享“啰儿调”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啰儿调”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方言衬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啰儿调”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并配以“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来进行吟唱,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不仅让“啰儿调”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其成为了石柱人民乡土情怀的重要交流载体。这些衬词不仅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和表现力,更让“啰儿调”具有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啰儿调”就地取材,将所感所想编写成词,“啰儿调”更加具有生活特色。实践团成员们聆听了李高德老师现场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啰儿啰》、《栀子花儿开》等多首“啰儿调”经典曲目,从“百姓赞誉(舍)秦良玉(啰喂),命名此河(嘛啰儿啰)叫玉带(啰喂)”、“乡村振兴(舍)迈大步(啰喂),撸起袖子(嘛啰儿啰)加油干(啰喂)”等歌词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民间原生态音乐的魅力,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展示了石柱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
在示范过程中,李高德老师展示了“啰儿调”的演唱技巧,说“啰儿调”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还详细讲解了歌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方言衬词的运用方法。衬词是以模拟锣鼓敲打等乐器的拟声词出现的,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生动活泼又不失风趣幽默的生活乐趣。李高德老师耐心地解答实践团成员们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实践团成员大胆歌唱“啰儿调”。
在李高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啰儿调”的演唱技巧,李高德老师逐句逐词地教大家,还会解释歌词中蕴含的深意和乡土文化的内涵。如“农旅融合(舍)强康养(啰喂),打造精致(嘛啰儿啰)山水城(啰喂)。”李高德老师说农旅就是指石柱现在的发展模式就是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又如“三色产业(嘛啰儿)荷包鼓(嘛啰儿哪啰)……”中的李高德老师介绍三色产业指的就是黄连、辣椒、莼菜,这是石柱县的特色经济。成员们一边学唱,一边品味着歌词中的韵味,在不断地练习和尝试中,逐渐掌握了“啰儿调”的演唱技巧,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李高德老师向实践团成员教授“啰儿调”的演唱技巧
最后实践团成员们与李高德老师携手合作,共同演绎了一曲《土家人民喜笑颜》。这首歌曲采用了《栀子花儿开》的曲调,融入了石柱地区独有的“啰儿调”元素,使得整首歌曲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随着“和谐号(来嘛啰儿)进山寨(嘛啰儿哪啰),土家人民(嘛啰儿)喜笑颜(嘛啷啷扯)……”的悠扬旋律响起,现场的气氛瞬间被推向了高潮。成员们感受着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民的热情好客,也深刻体会到“啰儿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了解石柱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啰韵悠扬康养,乡音振兴心声”实践团成员与李高德老师合影
本次活动的开展,成员们既体验到了“啰儿调”的艺术魅力,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意识到了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后续实践团成员们会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的同学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宝贵的“啰儿调”这种文化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02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