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岁月,在严宏昌身上呈现出来的,是散落在发际间的安详,是隐匿在皱纹里的沧桑,是沉淀在眼睛里的宁静。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古稀之年的他,并没有多少龙钟老态,花白的头发梳成三七开,一丝不乱。时常抿着嘴,蹙着眉,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深邃和坚毅。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我再一次踏进小岗,拜望这位“红手印”第一人、当年执笔写下“大包干”契约的改革先锋,追忆峥嵘岁月,梳理改革轨迹,共话小岗未来……
起草生死契约并第一个按下红手印
小岗村坐落在淮河岸边,属于安徽省凤阳县管辖,凤阳县历史上出了个“叫花子”皇帝朱元璋。“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了1978年,那时的小岗生产队,家家外出逃荒。严宏昌当年29岁,是4个孩子的父亲,高中一年级辍学后,回乡务农,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担任生产队副队长。
这年初冬,北风呼号,天寒地冻。严宏昌召集全队在家的18户户主,聚集在一家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商议分田单干的事情。事情要是败露了,领头人轻则被打成反革命,重则要坐牢杀头。商议了半宿,大家决定闯一闯。于是,血气方刚的严宏昌大笔一挥,起草了一份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要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写完生死“契约”,严宏昌第一个签上姓名,并盖上了负总责的个人印章。随后,大家都按上了鲜红的手印,这就是史称的“十八颗红手印”。
严宏昌没有想到,他的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自此,中国航船在小岗这儿拐了个弯,修正了前进方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那张编号为GB54563的“红手印”,被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历史见证。
从“跑田头”到“跑码头”
严宏昌等人发起的“大包干”革命,像一剂灵丹妙药,很快给小岗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以“大包干”为核心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开,作为农业基本政策,一直实行到现在。
小岗村在农村第一步改革中起了带头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在第二步改革中,却落伍了。当华西村等地你追我赶、日新月异的时候,小岗人精心侍弄着人均5亩多的黑土地,一年又一年叹息着“卖粮难”而无可奈何。
严宏昌是最早看到这种反差和危机的。他提出既要“跑田头”又要“跑码头”的想法,建议村里“让出几亩黑土地,多架几台变压器”。他开始身体力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有意识地外出闯荡,东南西北跑了一圈,了解信息,搜寻项目,研究市场,寻找合作伙伴。还走进中南海,当面向万里同志汇报小岗发展思路。他挑头成立了小岗农工商实业总公司,与香港旺兴达电讯器材公司达成协议,由对方投资180万美元,办起了一家生产镀锡铜线的企业,他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又第一个把子女送出家门,让大儿子严余山到东莞打工,见识外面的世界……
1998年12月28日,严宏昌领着当年按手印的兄弟,一起来到安徽省最大的商业企业商之都,身披绶带,站在柜台前,推销“小岗牌”锅巴、花生、瓜子等副食品。小岗村第一次打出了“经济牌”,这对于一直打“政治牌”的小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观念上的嬗变。
首次村民直选当选为村主任
1999年10月,小岗村首次以村民直接推举候选人的方式,选举村民委员会和村主任。这种“海选”的方式,被普遍认为可以使民心民意得到充分体现。严宏昌被村民联名推举为候选人,并在差额选举中当选。
严宏昌在选民热烈而期待的目光中走上主席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眼睛和不断的掌声,这位50多岁的汉子热泪盈眶。他双手抱拳,说了句“感谢大伙对我的信任”,又将右手攥成拳头,往上一举,铿锵有力地说:“小岗一定要奔小康!”算是他的就职演说。
上任伊始,他就多次召开村委会,谋划小岗发展良策。又一户一户走访当年按手印的兄弟,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他拿出了小岗发展思路,得到了村民一致认可。比如大力发展以养鸭、养鱼为主的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上马一些容易搞的村办企业等。
他利用自己多年“跑码头”建立起来的关系网、信息网、人脉网,很快就与县、市、省内和沿海一批企业牵上了线,对方看中“小岗”效应,表示出浓烈合作意向。合肥卷烟厂首先拿出10万元支付给村里,推出了“小岗牌”香烟。张家港市长江村来村里租赁几百亩土地,建成葡萄园,打出“小岗牌葡萄”品牌。严宏昌领导的村委会决定利用这几笔收入,给每户承包地附近建一口塘坝,既解决用水问题,又为饲养鸭子提供了水源。此举得到了村民的一致称赞,纷纷说民选的村主任就是不一样。
用花生招待党和国家领导人
小岗出名之后,经常有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这里参观、访问、考察等。这些领导人在村里的活动完成以后,总要来到严宏昌家里坐坐,和他拉拉家常。每当这时,严宏昌和爱人段永霞就忙开了,用小岗的花生招待客人。
严宏昌最早用花生招待重要客人,是在1980年。这位重要客人,是万里同志,当时的身份是安徽省委书记。众所周知,是他给予“大包干”充分肯定和鼎力支持。他来到严宏昌家,严宏昌端出刚刚出锅的花生,请万里品尝。万里临走前,特意向严宏昌要了一小包花生。在随后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他特意请常委们品尝小岗的“改革成果”。
1998年9月22日,闻讯江泽民总书记要到家里做客,严宏昌和老伴乐坏了。老伴连炒了4锅,连午饭都没有烧。江总书记来到他家里,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严宏昌心里暖呼呼的,一点儿也不感到紧张。他请总书记吃花生,总书记掰开了尝了尝,说,真香,招呼随行的同志都吃点。江总书记在他家坐了半个多小时,勉励小岗人继续发扬团结拼搏精神,把小岗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和严宏昌接触,我感觉他的语言表达力特别出众,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描述准确,像是一个智者。虽年近古稀,却身板挺直,精神矍铄。
2014年,严宏昌给大儿子严余山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在外地打拼的儿子能够回来。严余山在东莞、上海、北京创业多年,先后成立了5个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父亲对我说,你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能带动一帮人富了才叫富。而且父母年龄也大了,需要照顾。”于是,严余山在公司撤了股,一身轻松地回来了。回到家乡,他创办了一个网店,售卖家乡的各类土特产。当年8月,严余山被选举进村党委班子,成为“当家人”。他说:“我要用这么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帮助家乡人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严余山创建了一个“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群里有小岗18位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他们经常在群里讨论如何让小岗村发展更快。
严宏昌并不干政,也不倚老卖老,从不对严余山指手画脚。倒是严余山很是虚心,经常请教一些问题,听听父亲的看法和意见,有时还请父亲帮助出出点子,拿拿主意。这时,严宏昌也不客气,总能说个一二三四五来。但末了总要特别说一句:“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严宏昌现在住在自己的平房内,常常坐在桌旁看书。十九大召开后,习总书记报告的单行本他很快买来,反复看了好几遍。有时,他也和来人喝茶、聊天,谈论小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4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