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专项 · 承智启慧育英才,砥砺前行谱华章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了解我校国际法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踏实务实的专业研究素养,砥砺家国情怀,“心有所信,律通南北”——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调研实践队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在其带领下通过访谈武汉大学国际法领域校友、师生,查阅史料,了解、梳理武汉大学国际法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武汉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优势。
一、历史学习总结
2024年1月17日,“心有所信,律通南北”——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调研实践队前往武汉大学校史馆和珞珈文库,深入了解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故事以及武汉大学参加南极科考队师生代表的辉煌成就。
历经百年的沧桑与辉煌,武汉大学国际法学科在无数次的变革与众多杰出人才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国际法研究中心。梅汝璈、王世杰、李浩培、赵理海、王铁崖、韩德培和姚梅镇等国际法大家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得武汉大学国际法学科成为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的领域。
在南极科考领域,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专家与学者为南极科考提供科学的策略与技术支撑;武汉大学国际法学科的专家人才,如李雪平教授等更为南极科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为解决极地法治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中国在南极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
在校史馆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这个学科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作为后来者,队员们不仅仅有幸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更有责任和使命投身其中,勇攀学术高峰,为国际法学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实践队员于校史馆参观合影
二、教师采访总结
实践队于1月23日、24日及2月27日先后采访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的崔晓静教授、苏金远教授,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的蒋小翼教授,深入了解他们的求学、研究经历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验。
崔晓静教授践行“铸魂、塑人、聚才、举贤”的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国际型、实践型和复合型人才。她表示,“如何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为全球治理提供人才保障,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能够培养出今后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高端涉外法治法律人才,是作为法学教育者的担当和使命。我们也期待着学生们能够从珞珈山走向世界。”
崔晓静教授朗读论文后记
苏金远教授向队员们介绍了自己改变专业并选择深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研究方向的原因,指出跨学科基础在知识流动与创新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苏老师主张既要侧重基础,也要密切联系前沿问题,以加强课上互动、要求完成思维导图的方式深化知识点传授,并带领武汉大学代表队在国际空间法、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屡创佳绩。
苏金远教授接受线上访谈
蒋小翼教授分享了她在国际法领域的学术与实务经验,并强调了当前国际法所面临的挑战,如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影响。她指出,国际法人才培养面临着口径小、机会少、实践锻炼不足等挑战,在教学实践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此外,蒋老师认为珞珈国际法学派的学术精神和文人风骨对学术环境及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蒋小翼教授线下采访
三、校友采访总结
2月21日,“心有所信,律通南北”调研队有幸采访到曾任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现任国际调解院筹备办主任的孙劲校友,了解其在求学珞珈的经历和工作体悟以及对国际法人才培养的见解。
回顾自己在武汉大学的13年求学历程,孙劲校友认为自己受到韩德培等国际法大师深远影响,在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老师们的提携下成长。他指出,母校培养了学生的法律素养、外语能力和时事敏锐度,为他们从事国际法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在此背景下,孙劲校友认为,我们的涉外法治人才需要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加强国内法、国际法及法律英语学习,同时要积极跟踪国际热点,了解时代发展趋势。
孙劲校友与队员们交流
四、国际法专业就读学生采访总结
为丰富调研视角,寒假期间队员们先后采访了武汉大学国际法方向本硕博学生,以了解其在国际法学习、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1月25日,队员李晨曦采访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博士研究生陈镜先。他详细介绍了选择国际经济法方向深造的心路历程,分享其在学习国际法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并特别感谢在学术研究中崔晓静教授对其的鼓励与引导。
1月29日,队员张媛和张晏如通过线上会议采访了武汉大学国际法试验班本科生王萱。在采访中,王萱分享了她选择就读国际法试验班的初心,认为学院在教学质量、学习机会、实践平台等方面为国际法方向的学生提供助力,令其受益匪浅。
2月1日,队员徐文楠采访了武汉大学边海院研究生马琪雯。马琪雯表示,边海院促进和平理念和跨学科特性是她选择国际法专业的主要原因,并强调了导师秦天宝的热心指导和师生积极交流对其拓宽视野的积极影响。
同日,队员周珂心对2021级国际公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李进璇进行了访谈。在采访中,李进璇分享了在模拟法庭中从执行者到辅助决策者的身份转变心得,并探讨了大陆与荷兰国际法教育在教学方式和研究侧重上的差异,并特别提及导师苏金远教授的研究思维对自己的启发。
五、实践感悟
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调研实践队队员们在本次访谈中,通过与国际法领域老师、校友的深入交流互动,不仅感受到了珞珈国际法学派传承间的浓浓情意,更深入了解了国际法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道路。
“作为武汉法学院国际法试验班的一员,我将坚定方向,在今后专业课程学习中继续深入钻研,精进学业,充分把握武大国际法所提供的平台,为能成长为满足国家期待的涉外法治人才而脚踏实地、练就真本领。”
——队员刘昭彤
“国际法的研究及其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辈辈国际法人才的接续砥砺奋斗如涓涓细流,形成“珞珈国际法学派”,终汇成国际法长河,绵延不绝。作为一名珞珈法学人,我们将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回信精神与法科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以丰厚专业知识为利器,以坚实实践基础为后盾,放宽视野心系“国之大者”,扬科考回信精神,树武法国际标杆。”
——队员朱悦宁
“在这段时间,我们探寻了国际法学科的深厚历史,与众多校友、师生深入交流,一同回味那些年学科的峥嵘岁月。通过查阅珍贵史料,我们深入挖掘并梳理了武汉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优势,回顾那些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的辉煌历程与故事。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深感学术的魅力和责任。我期待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入我的学术研究中,为国际法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队员宋思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武大学子乃至全国青年学子的激励和鞭策。学术上履践致远,教学中弦歌不辍,武汉大学国际法领域老师、校友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新时代的武大人,更应当以回信自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让多彩的青春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留下痕迹!
文字 | 宋思成 徐小岚 尹思源
图片 | “心有所信,律通南北”——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调研实践队
排版 | 尹思源
来源 | “心有所信,律通南北”——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调研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1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