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簪花围”,文脉守护在路上——山海相遇实践队的调研之路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探寻福建文化事业发展历程,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等关系的思考,厚植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山海相遇实践队,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参观了福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晋江经验馆,并赴泉州蟳埔村探寻簪花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出征仪式(康学梅 摄)
晋江经验育文明,学习实践担使命
晋江经验馆(晋江市展馆),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晋江经验”为主题的展馆,也是晋江对外宣传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馆顶部为层层叠叠的波浪艺术造型;地面是一幅大理石雕刻的晋江市域地图;全馆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晋江经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以及晋江市践行发展“晋江经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对晋江经验馆的实地实践,实践队成员发现,晋江的海洋文明孕育了晋江人勇敢冲浪的精神,培养了奋斗打拼的人生信条。“晋江经验”馆的布置,就呼应了这一海洋文明孕育的晋江精神。场馆顶部为层层叠叠的波浪艺术造型;地面是一幅大理石雕刻的晋江市域地图;眼前环抱的弧形屏,点题展馆立意,讲述习近平六年七到晋江的故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历史记忆”,“经验提出和践行发展”,“未来展望”三个展厅。我们深入了解晋江经验馆的实践项目和教育资源,体验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队在晋江经验馆调研实践 (李可欣 摄)
探寻非遗“簪花围”,感受千年海丝文化
蟳埔村作为晋江市的一个传统手工艺重镇,以其独特的簪花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此次调研旨在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的“晋江经验”在文脉传承实践的运用探索和理论思考。
在蟳埔村,实践队深入了解了簪花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当地的簪花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技艺精湛。实践队看到当地手工艺人们在用手工具和细致的手法将各种花朵编织成美丽的簪花,不禁为他们的匠心独运而感叹。这些簪花不仅在外观上精美细致,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簪花(李可欣 摄)
实践队现场采访了蟳埔女服饰头饰非遗传承人黄晨先生。黄晨先生讲述,在政府领导下,与各个传承人及村民们的坚持下,原本濒临失传的蟳埔女头饰迎来了转机。通过黄晨先生的介绍,实践队进一步了解蟳埔女服饰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多样性。黄晨老师表示,“簪花围”的传承,对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影响重大。他自豪地告诉实践队,簪花文化是蟳埔村的传统,代代相传,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采访的互动环节,黄晨老师和他的手艺人们向我们示范簪花,并讲述了花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他们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簪花这一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文化遗产。
图为非遗传承人黄晨老师正在工作 (李可欣 摄)
在蟳埔村的调研中,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了蟳埔村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不仅让簪花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发展,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政府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提升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感受到了当地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相信在未来,蟳埔也能够继续坚持走文化自信之路,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的合照 (李可欣 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懂并珍视文化根脉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期许。实践队探寻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中千年海丝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一直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我们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如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8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