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即墨面塑的魅力与艺术之旅》
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社会实践队在各队伍成员的家乡所在地开展了关于非遗传统文化研究的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即墨面塑的魅力所在。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在中国民间,面塑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塑又称花样馒头,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其制作技艺广泛流传于青岛即墨区及周边区市。
面塑制作技艺合面选料讲究、制作塑形别致、汽蒸火候精准。题材涉及花、果、禽、鸟、鱼、兽、物等多种素材。食用口感纯正、麦香十足,供奉观赏造型美观、颜色逼真、寓意吉祥。不但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面食,更是地方民俗的传承载体。二百年来,一直是即墨及周边地区嫁娶、祝寿、庆典、祈福、生子添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祭奠供品。
清乾隆版《即墨县志·风俗》载: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尽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王宿庄《王氏族谱》记载及后人传述:清乾隆、嘉庆年间,即墨王宿庄十三世有太学生王心文,经几代积累成地方富户。嘉庆初年,沽水泛滥,即墨西部及平度、胶县等地受灾犹重,大批饥民东来乞讨,王心文及族人制作馒头以施舍,所制作的馒头软硬适度,清香微甜。
清咸丰、同治年间,以花样馒头为供品开始流行,制作花样馒头分赠亲友也渐成即墨一带民间风俗。
面塑制作技艺肇于清嘉庆年间,完善于清同治年间,一直在即墨地区代代相传。其制品除了口感细腻稍带甜头外,精美的造型寓意吉祥、美好、幸福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如今即墨面塑已经成为了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图1为实践队员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 校门口合影。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面塑艺术,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社会实践队决定亲自体验一下。实践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即墨面塑手艺人胡师傅,向他学习面塑的基本技巧。在胡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了如何和面、揉面、捏形、刻画、上色等步骤。虽然一开始手法生疏,作品不够精细,但随着不断的练习,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能够制作出一些简单的面塑以及花样馒头作品。
图2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社会实践队队员们制作的面塑(花样馒头)作品。
胡大爷已经年过六旬,从小就开始学习面塑技艺。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面塑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态各异的动物、精巧细致的花卉等等。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队员们向胡师傅询问了他学习面塑的经历。他袒露道,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面塑技艺越来越精湛。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即墨面塑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师傅还补充,即墨面塑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面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块,用手捏成各种形状。接下来,要用刀、剪、针等工具进行刻画和装饰,最后进行上色。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细节都要处理得非常到位。
此外,他还向队员们介绍了即墨面塑的艺术特色。即墨面塑以其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寓意深刻而著称。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寿桃代表长寿,而花朵则象征着美好和幸福。这些寓意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即墨面塑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胡大爷说,他希望通过网络环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即墨面塑,让这一传统手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最后,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社会实践队队员们寻问胡大爷对年轻人的建议。他说道,学习面塑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让即墨面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面塑艺术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每一件面塑作品都蕴含着艺人的心血和情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通过面塑,艺人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特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次面塑艺术的实践经历让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社会实践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也体会到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手艺,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7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