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云南卯家湾易地搬迁多方位致“富”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作者:夜白剑琴尘雪

一、前言概述

易地扶贫搬迁是将长期居住在条件落后、环境脆弱、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转移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使其能够在政策支持下逐步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户则是符合前面所述搬迁条件的家庭。对于易地搬迁户而言,可持续生计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帮助下,贫困群体在搬迁后能够完全改善原来的生存状态,不仅能摆脱贫困,而且不会因后续生存问题再次陷入贫困或者出现返迁的一种状态。而在如今对易地扶贫的后“半篇文章”我们希望易地搬迁人群能融入城市生活,从脱贫到致富。在“富”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富裕不因只体现在个人收入的直接提升也应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生活富裕等多方面。而卯家湾社区作为一个全国较大的搬迁扶贫社区,按照当地政府不是打造一个搬迁基地而是打造一座新的城的理念正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多方位富裕。

二、选题背景

(一)选题依据

扶贫开发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1986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并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

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传统的帮扶式的资金支持难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同时,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制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活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持续性破坏。如何实现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的初衷,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于2001年开始试点并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把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出来,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于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解决“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在全国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背景下实施的脱贫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战略部署。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启动实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帮助他们“拔穷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实践证明,该政策实施中存在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导致扶富不扶贫;资金拨付不及时,大量资金长时间滞留;工程建设、搬迁计划进展缓慢;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标准;搬迁意愿分层化、居民缺乏幸福感等问题,亟待完善。

(二)研究意义及背景

1.理论意义

本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学院“三下乡”活动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能够由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学院的成员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一手的研究资料与数据。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锻炼自我,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散发传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两天的问卷调查,采集各类人群意见,使调研更加具有普遍性与说服力。在这实践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慢慢提高,慢慢的开始思考如何脱贫政策具体到每一个人产生的影响,融入群众来感受百姓心中对于脱贫攻坚的态度。取得的一手调研数据能够在今后我院师生研究云南省经济状况或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效果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本次“三下乡”活动帮助小组成员理解脱贫攻坚的内涵。全方位的致富,包括物质财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方面。小组考察了当地百姓物质财富的增速,基建的建设情况,公共服务是否完善,文化生活是否充实,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来判断当地百姓的幸福感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本次下乡过程中,我们对当地的政府部门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到政府官员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深入思考基层百姓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控,力求让脱贫攻坚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人。这种坚持公平的思想无形中对小组成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实践意义

本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学院“三下乡”活动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作为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对尚在大学的本科生起到一个承接学校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情况的作用。本团队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将学校课堂上的《习思想》、《毛概》等思政课课程与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了下乡实践中。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贫困地区的脱贫过程,理解这会如何使当地百姓致富。通过考察当地百姓物质财富的增速,基建的建设情况,公共服务是否完善,文化生活是否充实,理解这会如何切身的影响到当地每一个人的生活,使小组成员对于我国政府所秉持的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的方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本小组成员深切体会到我国体制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增强了本团队成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通过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对脱贫攻坚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宏观上脱贫攻坚加强了二次分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调经济分配中公平分配的决心。此外,从局部进行分析,也看到了很多地区因为具体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共同致富、全面致富并不如宏观政策的那样顺利。本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思考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在全面致富中可能受到的一些阻力,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本次活动也进一步加强了本小组成员和基层群众的联系,团队群众中不乏有一些党员。这样下基层的经验能够让小组成员以后在思考关于国家政策的问题时不至于脱离实际,而是实事求是,推动能够真正增进百姓福祉的政策。

3.调查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扎根中国大地,体察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今年暑期,我院本科生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科学选题,精心组织扎实深入村庄。由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学院本科生组织了一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鲁甸县为中国蜡虫主产县,云南省核桃、优质烤烟主产县,云南省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名优土特产小寨樱桃、龙头山辣椒、梭山青椒。在政策推动资金拉动下,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八月,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经济活动迅速发展。在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的宏观背景下,本小组成员前往鲁甸县进行田野调查,考察疫情使得经济下行情况下,脱贫攻坚的全方位的致富,包括物质财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三、调查实施方案及计划

(一)调查地选择及原因

时间回溯到2019年,这时是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年份。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就在这个关键时段,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启动建设。

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搬迁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安置区,占地3700亩,总投资53.08亿元,总建筑面积122.7万平方米。包含安置房66栋8866套,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以及市政道路等多项内容,共安置昭通市彝良、永善、盐津、巧家、鲁甸5县搬迁群众3.9万人。

2019年12月20日,昭通3万多名老乡浩浩荡荡迁新居,告别了高山“忧居”生活,搬到新城开启了“优居”新生活。近4000名孩子告别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从“安居”到“乐业”持续升级幸福,“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这是鲁甸卯家湾安置房项目的定位。

“搬迁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实现人的改变。”安置区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产业就业支撑、服务管理保障,让搬迁群众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稳得下来,广泛开展住进新社区、感恩新生活、树立新风尚、爱护新家园、发展新产业活动,吟唱好爱家“大合唱”,在关怀和自强中,让搬迁群众活出精彩人生。

为了深入了解鲁甸县卬家湾搬迁安置区现状,更好改善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解决搬迁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将该安置区的可取之处推广到其他安置区,我们小组决定以鲁甸县卬家湾为调查地,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案

调研团队从2024年8月13日至8月17日在卯家湾易地搬迁扶贫社区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调查活动,每天调研时间为早上8点至11点下午14点至17点。每天早上分别对商业街,幸福广场,街道办事处,扶贫车间等多场景进行调研,下午进行对社区分出的不同贫困程度的搬迁者的入户调研。

(三)研究方法说明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毛泽东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当今国家谋求新发展,脱贫攻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进入改革深水区时,我们更应该坚持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将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精准帮扶、公共管理、反贫困、政策运行、制度创新、公共利益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性帮扶、红色物业、城乡一体化、新发展理念等理论资源,以易地搬迁和贫困治理为主线,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分析、案例剖析等多种方法,对鲁甸卬家湾安置点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的有机结合。

首先,本项目尝试从农户可持续生计视角,在对易地搬迁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调查研究分析框架;然后,剖析卬家湾发展现状,揭示该地易地搬迁实施的内在逻辑,指出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是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增加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举措;最后,分析农户家庭收入和支出结构的变化及居民的生活体验等,评价卬家湾易地扶贫搬迁成效,从而思考改善的方法。

四、调查成果

(一)基础设施完善

鲁甸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跨县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的安置区,鲁甸县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实施网格贴心服务,让5县3.9万群众在美丽新家园过上幸福新生活。

据悉,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项目由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承建,该项目位于鲁甸县东部,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一个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占地3000亩,建设总投资33.65亿元,安置区总建设面积16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49.2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建筑面积110.7万平方米,公建配套面积38.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1.6亿元。

在安置住房上,根据山形地貌,分层次布局8个居住片区,住房指标严格控制在人均24平方米以内,配套人均1平方米商铺,按照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理念布局。

在市政道路上,该项目以两横两纵为主体骨架,连接机场、环城公路和昭鲁快捷通道安置区主干道按48米、32米宽建设。区域内道路系统包括48米(7号路)、32米(1号路)主干道各一条,24米(3、4号路)次干道2条,14米(2、5、6、8号路)支路4条。同时打通多条与老城区联系的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

在教育保障上,项目规划建设1所完全中学,规划学生3750人;小学2所,每所规划学生1980人,合计3960人;幼儿园4所,规划学生1800人,解决搬迁后新增学生9510人的入学问题。目前建成的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四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

在医疗服务上,项目规划建设安置区综合医院1所(建筑面积37350平米,病床450张)、社区卫生室6个(建筑面积1800平米)。在公共服务设施上,拟新建行政办公场所1个,配套农贸市场1个。

(二)公共服务完备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跨县安置区,群众搬迁入住后,为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安置区围绕“党建强、机制好,队伍强、服务好,治理强、环境好”的管理目标,构建“社区居委会自治+业主委员会共治+物业公司服务”的物业服务管理模式,通过搭建“红色物业”服务平台,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1、社会服务保障到位

建立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做好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及时把符合民政救助的搬迁群众纳入兜底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目前,医保覆盖率100%,大病保险覆盖率100%;纳入特困供养95人、低保13897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3人、临时救助139户。

2、党政队伍人才充足

卯家湾建立“党群服务阵地”,横向到边。安置区建立了一个党工委党群服务中心,六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十个亭、廊党群驿站,76个楼栋单元党员责任区。着重挖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有先进意识的群众等优秀人才建立楼组党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宣传员、示范员、信息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六员服务,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分类实施扶智扶志教育引导工作,打破“旧思想捆绑”局面。

以党建为引领,搭建物业服务平台。安置区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于物业管理全过程,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物业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指导物业公司组建党支部,主动参与“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主题活动。同时,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物业”为核心,将物业党支部打造成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社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爱国卫生运动、志愿服务活动、关爱慰问行动、便民服务等活动中,不断激发物业服务活力。实行社区网格长、楼栋长、物业网格长、志愿者“服务者联盟上门服务”,定期走访查看记录。建立微信群,居民24小时内可报修受理,根据业主意见建议拓展服务内容,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3、社区规范细致合理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从无经验可循的零基础努力,探索建成经济、思想并行发展的新城市。调研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社区规范、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政府也下了功夫,制定社区公约、行业规章、职业规则,倡导文明行为,引导各族群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让搬迁群众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营造邻里团结、家庭和美、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4、落实“三好”服务保障机制,打造和谐社区

成为小区业主的“好伙伴”,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公共秩序管理、绿化养护服务、车辆交通管理、公用设备设施维修管理等服务;成为小区业主的“好保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挂牌上岗,24小时受理居民报修服务;成为小区业主的“好管家”,及时向业主宣传安全注意事项、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违规行为,对有关违反治安、环保、物业装饰装修和使用等方面行为的进行劝阻制止,对制止无效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凝聚“红色”合力,实现共建共享

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交流工作情况。同时,推进社区党组织与物业公司党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社区干部对物业企业进行监督引导。通过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形成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供便捷高效的物业服务,用优质服务赢得业主认可。

(三)物质生活富裕

安置区配套建设了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引进10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同时建成了高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和食用菌加工厂房,以及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蔬菜大棚、5000亩香葱基地,还有藤编加工、电子产品加工等企业入驻,可以就地就近解决6000余人的就业,就业人员每年可增收2.56万元卯家湾安置区18000名劳动力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就业一批,就近就业稳岗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一批,就业率已经达到93%以上。实现了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同时政府及社区积极开展专项职业培训,例如中建二局鲁甸卯家湾项目党支部在项目上办起了“建筑帮扶夜校”,由项目总工程师等人担任讲师,开设电工、木工、钢筋工等课程培训16期,对当地的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拓宽了就业道路。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劳动力18000余人,已就业17000余人,其中: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省内外务工12500多人,安置区“两园两基地”就近就地就业4500余人,未就业1400余人,待学生安顿好后,根据就业意愿采取“以人找岗”措施,做到“人岗匹配”,实现易迁劳动力充分就业

(四)文化社交生活丰富

总的来看,卯家湾易地搬迁社区的文化社交生活还有待升。因搬迁户此前多为地道农村居民,习惯了农村阡陌交通的社交场景和户户相熟的社交方式,当搬离农村时由于自身身份认同不明确且在全新的社交场景和社交生活中,易地搬迁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搬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所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都得重新建立,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重建这些关系网,加之城市生活相对农村的快节奏和高生活成本带来的压力故大部分易地搬迁住户都认为自己的文化社交生活有明显的下降,在我们收集到的76份样本数量中,53人认为城市中社交相较于农村中较为减少,占比69%,这是当前易地搬迁多方位致富的一个重大挑战。

(五)存在的问题

物质财富方面。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搬迁户在搬入居住地后,物质财富较少,家具、生活必需品、基础物资等物品存在缺失问题,在缺少老家土地的收入情况下,购买相应的生活物品略显吃力。为此搬迁户原所在的政府以进行相关资助,但存在不同县资助程度的不同,导致搬迁户对原所在政务部门存在不满的现象。

公共设施方面。在卯家湾的实际考察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公共设施的建设较为完备,不同区域间衔接恰当。公共设施的完备是社区服务的基础,但存在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员缺失,搬迁户对公共设施的使用存疑不会正常使用,不知道具体有哪些公共设施的问题,导致公共设施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

基础服务方面。由于搬迁户原居住地多为偏远农村,多习惯自给自足的生活,对于社区的基础服务没有明确感知,存在不清楚、不了解、不会使用的问题。搬迁户生活出现问题时,也没有直接向社区反应的意识,甚至会联系家里人直接处理,跳过社区。综上,搬迁户对基础服务认同感低。

在文化社交方面。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搬迁户在搬迁后,几乎与老家彻底断开了联系,在进入新社区后,也没有主动社交的意愿,多为家庭内部自行活动,生活与社交相对闭塞。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您是否认为您和您的家人已经完全融入新的生活”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大相径庭,搬迁户们普遍表示难以融入现在的生活,没有归属感、认同感。

五、建议及思考

(一)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就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市场起着计划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在我国特殊时期,一直是计 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逐渐取代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既是政策 实施的结果,又是新时代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易地 扶贫搬迁移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不仅面临就业问题,还受到原住居民和社会 各界的歧视,一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二来,他们缺乏谋生技能,甚至有些 无法在城市生存。对于这类特殊群体,社会各方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加强政策的引导,设立专门岗位给搬迁移民,逐步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给搬迁 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感受人间有爱,感党恩,享党福。

(二)丰富多种活动,提升移民参与水平

举办活动可以凝聚人心,增强移民人口的归属感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的。在我国,人们一直 遵从 “人无信而不立”的格言,上到国家,下到每一个人。无疑在社区中,要 快速融入一个社区,互相信任是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更是如此,从农 村搬到城市,从熟人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会,移民之间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也越来越强,因此,社区应举办多姿多彩的活动来增强移 民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扩大移民的社交范围,共同为移民社会融入出谋划策。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水平大都不高,甚至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在知识 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没有文化可谓是寸步难行,时刻保持学习是每一个人应该为之奋斗的事。搬迁移民更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让自己更加融入城市生 活,坚决不拖社会进步的后腿。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一方面,通过学习来 改变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旧习陋习,不断提升文化素质,学会自觉遵守城市 或社区的规章制度,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从行动上努力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主动适应城市生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搬迁移民社会融入贡献 出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六、结语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民众的最好窗口,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每一个家庭的故事,参观他们工作居住的环境,了解他们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在一次次入户调查和街头访谈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生活现状,我们为他们走出大山,拥有安稳的生活环境而感到幸福,也同为他们就业生活的面临的困难而感慨。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们的心情经历了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我们体会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也感受到他们对知识和富裕的渴望,为之动容的同时,我们更加想为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做出贡献。通过对卯家湾易地搬迁社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异地搬迁户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做出了思考,希望能够对卯家湾异地扶贫搬迁户的生活改善有所帮助。总的来说,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收获颇多,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与人交流,也学会了团结他人、合作共赢,更重要的是,此次活动是我们第一次真实地深入社会与群众接触,感受人民生活,这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为我们以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能让社会更加关注易地搬迁户的生活现状,使易地搬迁户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9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新农人社会实践团队赴武汉市农科院奶牛场与奶牛初相遇

(通讯员:黄金凤马啸李一聪摄影:马啸)7月9日凌晨五点半,天微微亮,新农人团队全体成员准时到达武汉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奶牛场,一行人摩拳擦掌对即将要开始的工作充满着期待。与领学指导…… 黄金凤马啸李一聪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交通安全法》案例鉴析 ——山东大学法学院启明社区服务团队第二次宣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通勤需求,在开车、坐车时,难免遇到小摩擦,出现小意外。交通安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

农村的法律保障宣讲会 ——山东大学法学院启明社区服务团队第一次宣讲

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我们的关注,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是鼓励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民法典》也对农业相关的问题进行…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师本2301班筹备学院中秋节庆祝活动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山东师范大学校园内洋溢着一股浓厚的节日氛围。为了确保学院即将在紫薇园举行的中秋节迎新活动顺利进行…

信控学院学子探访副食行业智能化变革之旅

信控学院学子探访副食行业智能化变革之旅在这个智能时代,物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24年暑期,以三下乡为契机,我…

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举行“中秋法韵情,月满法微明”文艺晚会

本网讯(记者张吴凤仪曾瑾晗/文)9月16日,为共度中秋佳节,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凝聚力,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于五环体育场举行…

最新发布

依法避盲,让法律守护青少年成长
法律是人们捍卫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规范自身行为的标尺,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在全民法治意识普遍…
普法进校园,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消防保护企业,防火温暖人心
通过走访家具店,了解该商家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措施,并向员工及顾客宣传消防知识,提高大众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在家具店内,首先进行了简单的排查,包括消防器材的位置及数量,疏散通道的设置情况,烟雾报警器…
通大学子“三下乡”|向“云”端,开启不一样的支教之旅 组图稿
通大学子三下乡:向“云”端,开启不一样的支教之旅组图稿在2023-2024年寒假期间,为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笃行中砥砺青春,志愿者参与了“传承优秀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南通大学云支教志愿服务团,以云端为纽…
暖意很简单
作为一名学生,我很庆幸这个冬天能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个寒冷的冬天似乎一直在奔波,在教室、书店、幼儿园来回辗转。那时的我或许感到疲惫和辛苦。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段经历如…
踏红色足迹,扬红色精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了崇尚英烈,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寒假前往灌南县红色文化博物馆拜访参观,坚定理想信念,砥…
让社区有温度 让群众得好处
中国青年网淄博1月22日电(通讯员王鑫晗)社区服务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为贯彻《“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4年1月,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
通大学子“三下乡”|一起云支教,携手向未来
通大学子三下乡|一起云支教,携手向未来在这个寒假我参与了“一起云支教”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互联网,我们跨越了地理界限,与学生建立了联系,为他们提供了知识和陪伴。在这个过程中,…
冬天之中的温暖
作为一名学生,我很庆幸这个冬天能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个寒冷的冬天似乎一直在奔波,在教室、书店、幼儿园来回辗转。那时的我或许感到疲惫和辛苦。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段经历如…
冬天中的温暖
作为一名学生,我很庆幸这个冬天能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个寒冷的冬天似乎一直在奔波,在教室、书店、幼儿园来回辗转。那时的我或许感到疲惫和辛苦。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段经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