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22日电(通讯员 王雪丽)2024年1月16日—1月21日,秉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曲阜师范大学翰墨香韵实践队队员王雪丽在山东省青岛市参与了剪纸活动。
认识“非遗”·保护“非遗”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寒假期间,翰墨乡韵实践队队员参与了“继承传统,‘剪’出自信”的剪纸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正进行窗花雕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雪丽 供图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得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剪出鲤鱼戏天河。”这是流传于山东民间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表现出了山东地区剪纸工艺的盛行,既概括了山东民间的基本工艺,又对剪纸艺术的表现内容和生动形象的塑造给予了很好的概括。可谓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
实践队员正在剪纸,创造不同样式的窗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明琪 供图
为了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队员做了调研工作。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等形式,对此次实践活动做出了周密详细的计划。首先,实践队队员在家庭所在地周围进行走访。在此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大部分人群存在对剪纸文化认识淡薄,社会团体对剪纸普及力度较小。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组织了一次居民体验剪纸的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入现代元素并融入细微生活场景,通过小切口阐释大主题,让传统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接地气,更有温度。”队员介绍道。
实践队员向居民介绍剪纸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文舒 供图
体验“非遗”·热爱“非遗”
实践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手机视频教学,进行分步演示,对折纸、勾勒、裁剪等环节一步步学习。居民们兴致勃勃地学起来,认真听讲、积极动手、反复练习,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图案样式,很快便剪出独一无二的龙年作品。居民们一边热烈讨论着剪纸的技巧,一边亲手实践,零距离感受着非遗文化的魅力。剪窗花、剪生肖,虽然都是初次接触剪纸,手法有点生疏,速度有点慢,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丝毫没有影响剪纸的热情,很快一个个窗花剪纸就出炉了。
“在出发前我还在担心大家会不会觉得宣讲的内容枯燥乏味,没想到大家的反响这么好,看着台下的人频频点头,让我对我们活动的成功举办更加有信心”实践团成员在宣讲结束后感慨道。
发挥特色,服务群众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把平日里剪的一些窗花等作品送给居民,并帮助居民贴上窗花,让非遗剪纸带来不一样的龙年祝福。同时在与居民们交流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关于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小小创意品,剪出了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友爱,剪出了社区居民们对生活的理想与热爱,剪出了大家发现美、创造美的乐活态度,也剪出了传统民俗——剪纸在当下社会的演绎与重生!
实践队员帮助居民贴窗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雪丽 供图
创新“非遗”,传承“非遗”
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弘扬具有独特优势,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要深入挖掘剪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贴合处,积极宣传引导,促进非遗传统文化形态进一步融入现代化的话语表达体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一份匠心,刻出玲珑世界。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另一方面,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如何将这种优势得以延续,团队成员认为,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线上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和商品化、文创产品等手段让公众更容易接触和了解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用起来”,并逐渐“活起来”,最后,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火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6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