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孔夫子优秀育人理念、深入了解教育家精神,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学工处“循夫子之行,悟教育之道”社会实践队在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先后进行了对于晓梅老师、薛美老师、孔潇博老师等优秀教师的采访,了解教师背后的故事,探寻“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获得班级,在课堂上习一师何以讲一优课,还亲身体验了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
准备工作:明夫子礼德,习教师风范
为了此次实践活动有序展开,1月11日,实践队伍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对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并制作了一份访谈提纲。其中包括:观看教育家精神系列视频、了解学习于漪和卫兴华老师的相关事迹和优秀品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等。经过此理论学习,采访提纲已经有了大致雏形。为使提纲更完善,实践队又先后来到了中国教师博物馆和曲阜市孔子博物馆,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解相关文物、零距离接触历史,为下一步亲身走进中小学采访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宣读“人民教师誓词”。
走进中小学:采访名师,感念师道
对于实践队员的采访,三位教师都热情耐心。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了教师的道路,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过一段相同的成长经历、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刚踏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三个人无一例外都很迷茫,自己准备的一套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实际教学。不过,上一辈老师成了他们的宝贵财富。“见贤思齐焉”,于晓梅老师就表示,和她一个办公室的徐主任和魏主任在管理学生上曾给过她很大的帮助,她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今,再提到管理学生时,于老师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从管理一个班级不知所措到管理一个级部游刃有余的飞跃。当被问道是什么支撑于老师度过那段艰辛路的时候,于老师答:“信念,热爱。”正如德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已经到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从师路漫漫,相信总有些人、有些事是路上的一丛美丽的花,即使走了很远的路,还会记得它的芬芳。孔潇博老师就分享了一段她和一位学生的故事。今年毕业之际,有一位男同学迟迟不肯离开,直到等到孔老师忙完回到办公室和她进行了一段时间攀谈过后,深深给她鞠了一躬才肯离开。“那句谢谢你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我一直都很感动。”时至今日,二人还时常保持着联系。孔老师拿出一串钥匙,指着上面的U盘说:“这就是他送给我的。”孔老师笑眼盈盈,师生之情可见一斑。
图为孔潇博老师在向实践队员讲述她的从教趣事。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一直是近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切实落实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薛美老师给出了一份答案。那年开学之际,薛老师在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自费给了每个家长一个笔记本,让他们记录孩子每天都在家干什么。后来,薛老师把这些笔记本当成作业一样收上来看,透过家长的笔记了解学生们的性格习惯。了解到了更多,薛老师做的也就更多,她针对不同的孩子建立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同学给予鼓励、有的同学予以安慰,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结合家长的如实反映,再加上老师对学生的恰当指引,薛老师说,她真切地了解到了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这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的情绪、提升他们不仅仅在学习方面的能力。
图为薛美老师在向实践对象分享管理经验。
走进教室:感受课堂氛围,与生热情互动
由于带的是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孩子,于老师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提前做好衔接准备工作,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经过与于老师的交流,实践队员有幸亲身走进教室,和于老师以及她的48个孩子一起,上了一堂“如何通过生活的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的习作课。于老师从总结班里整体水平开始,点到为止,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评语独自思考,对于一些摸不到头绪或者批阅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学生进行了单独的指导,点面结合。
课后,实践队员们还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包括聊天、做游戏等等,乐观明媚的少年身上总有些打动人的地方,而这又正是老师和家长们的心思花到的地方。实践队员注意到,课下同学们聊天的时候,于老师正弯腰把图书角摆列整齐。
图为于晓梅老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员收获颇丰,对教育之道和教育家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有实践队员表示愿意身体力行,切身投入到教育行业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7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