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2月4日,实践团成员采取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走访当地居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力量对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安蔡楼镇侯小庙开发区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千公平镇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气息浓厚,极具地方特色的实践地点非遗情况展开调查,积极探寻非遗技艺与推普活动融合的合理路径,助力非遗产业发展与推普事业的进步。
经实践团成员多方面了解研究发现,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地处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气息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样,当地居民文化认同感较高。伴随着近年来“汉服热”的潮流的出现以及当地较好的纺织业基础,曹县地区汉服非遗产品的制作与销售产业得到了极大地推动,汉服及其附属相关产品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非遗产品与经济商品。当地政府为保证非遗传承和当地经济发展,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广汉服和增加汉服销售量,带动当地汉服产业发展。当地政府还积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不断为当地汉服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通过对当地产业群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汉服产品的生产过程现已发展为生产更趋规模化、专业化的一件产品分工合作流水线式生产的生产方式。“流水线”类的生产方式使得汉服的产量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量生产厂家也借助短视频和购物平台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宣传与销售,极大地提升了汉服的销售量与知名度。截至目前,当地汉服产品的生产份额已在全国份额中占有了较高的比例。
当地汉服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部分产业问题。如,部分汉服生产企业的老板与员工文化水平较低,交流方式仍以说方言为主,当地人民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与外地客商交流的困难,主客交流多有阻碍,十分不利于当地汉服产业的向外发展。另外,一些汉服的某道工序需要由当地纺织经验丰富的老人掌握手工完成,而这类手工技艺年轻人大部分并未掌握,因为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等方面的问题,技艺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承,汉服生产的关键技艺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实践团通过前期一系列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帮助更多的当地居民对普通话有了一个更好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减少了因方言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方便年轻人更好地传承当地汉服非遗技艺与传播当地汉服非遗文化。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千公平镇,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地苗银为特色非遗产品。苗银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银饰之冠。其手工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复杂,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的研磨、打磨和加热。苗银历史悠久,代表着苗族的特色历史文化,其文化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但由于苗族语言与其他地区语言的差异较大等各方面的原因,苗银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正面临着问题。
为助力苗银的承续与发展,实践团采取通过深入探寻技艺、一对一教授苗银匠人学说普通话等多种途径在当地推广普通话,力图通过普通话的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苗银非遗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去学习与传承苗银制作的工艺,助力苗银非遗文化的接续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对两个实践地非遗文化的了解,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认推广普通话对于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不仅可以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播效率,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遗文化,还能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49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