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网福州2月4日电(通讯员 程章 洪雯佳仁)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体悟非遗喜娘形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社会实践队的记者于1月24日下午1点半来到闽越水镇内的海丝国际会议中心参与会员代表大会和婚礼人新春联谊会,深入活动现场聆听并采访记录喜娘。
喜娘,又称掌福执礼、全福人、大妗,是中式婚礼当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引导新娘展示家风仪范及大家闺秀的仪态,带动来宾沉浸式体验国风婚礼的精彩环节,提升婚礼仪式感。而喜娘习俗,更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福州人婚礼现场,所见是喜娘身着红色礼裙,所闻的是她们一声声清脆地吆喝“好啊”。实际上,喜娘不单是一张巧嘴能说会道,她们的巧思也着实令人称赞,体现着非遗在新时代的探索与突破。
“‘中年少女’啥都想学,啥也都会学”
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人是关键因素。当天,记者采访到了福州市喜娘协会秘书长——周为莹,同时她也是喜娘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氏三姐妹”的学生。
周为莹大学读的是秘书专业,毕业后成了“陈氏三姐妹”的学生。2014年,福州市喜娘协会成立,专业对口、满腔热血的周为莹毫不犹豫地跟随喜娘团队。2017年,喜娘文化被列入福建省级非遗名录后,周为莹更是坚定选择。
顺应网络信息化时代,协会创立了“福州市喜娘协会”公众号,公众号背后的经营者正是周为莹。面对陌生的互联网,50岁的她始终在学习中前行,她常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中年少女’,中年的年龄永葆一颗少女的心,啥都想学,啥也都会学。”
周为莹常常加班加点制作推文,反反复复钻研新技术。“今年我们发了44篇,其中有22篇是原创的,有39000个字。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开支的,所以都是我自己做的。”周为莹说。当被问到是什么使她坚持下去的,周为莹给出了答案——“情怀与责任”。
坚持学习,用心书写文案,担当责任,传播喜娘文化,这是周为莹正在做的。
图为记者在活动现场采访周为莹。通讯员 程章供图
行业调研 联结各地喜娘资源
据周为莹介绍,“走访交流”是今年新的工作尝试。走访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走出去”是以“带着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开展的,要把收集到的会员“声音”带回来并解决,这才是对协会发展有利、协会服务会员且行之有效的工作作风与态度。
11月7日,喜娘协会的第一站前往宁德古田鹤塘缘梦喜娘团队进行走访交流。之后还去了闽清、永泰、福安等许多地方。
图为福州市喜娘协会走访调研第五站。通讯员 程章 供图
当天,我们还采访到了省级喜娘非遗传承人——陈香兰。在谈到调研的目的时,陈香兰介绍说“调研是帮她们(各地喜娘)解决一些难题,比如说一些习俗。还有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疑难杂症的事情,对让当地喜娘的行业发展的更好,服务的更加的到位。”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行业调查研究,做好服务文章,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定期走访会员地区与单位作为常态化工作,不仅接地气,还是非遗文化的学习之旅。福州市喜娘协会联结各地喜娘,整合资源并搭建良好的交流渠道,凝心聚力保护好传承好喜娘文化。
喜娘的巧思也是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改编唱词、成立协会、跨界合作是喜娘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关键一招,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创新唱词,传达思想,在内容上寻求发展之道。传统的喜娘唱词多是与东家需求、地域风俗相结合,如今的喜娘唱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二十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唱词,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以文艺化导人心。
成立协会,凝聚人才,在组织上破解发展难题。福州市喜娘协会致力于喜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公众号定期发布关于喜娘文化的文章、图片和视频等内容,向广大读者普及推广喜娘文化;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喜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扩大喜娘文化影响力。同时,喜娘协会走进多个地区走访调研,聚集喜娘资源,发现和总结对行业和协会发展有利的好点子、好经验。
图为福州市喜娘协会与福建一江清月汉服馆等赞助商的产业联动。通讯员 程章 供图
跨界合作,产业联动,在合作中探索新机遇。喜娘协会积极尝试与更多企业与非遗项目合作,在跨界合作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将非遗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莆院外语实践团队和陈氏三姐妹等人合影留念。通讯员 程章供图
截至晚上22:00记者离开,周为莹仍在现场忙碌,做着收尾工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43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