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至22日,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探历史文脉 铸时代强魂”社会实践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交流访谈、亲身体验等形式,探寻世遗古迹中宋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关注海丝文化下蟳埔簪花的“出圈”为当地带来的变化以及发展机遇。
领略鲤城文化,感受宋元古韵
“一条西街千年史,一日西街域千年”,实践队第一站就从古老的西街开始。老街古巷,灰墙绿瓦,一砖一瓦,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古城雅韵。以标志性的钟楼为起点,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区,西街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古建筑。漫步在这古老的街道上,各种老字号店铺沿街林立,从街头走到巷尾,满满都是老行当的身影。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深入挖掘这宋元古迹的历史文化脉络,通过调研访谈,队员们了解到西街片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古大厝34处、洋楼3处、宗祠1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泉州西街的美,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岁月冲刷的美,其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向人们展示着鲤城宋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传承和保护好鲤城文化,讲好福建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队挖掘体会西街历史文化脉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方逸 摄
蟳埔簪花映海丝,文旅融合绘新卷
蟳埔村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深入了解海丝非遗文化,实践队来到泉州市蟳埔村,通过亲身体验蟳埔女“簪花围”,了解当地习俗风情,感受蟳埔民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间的融合发展。村中街道巷陌,处处是头戴簪花的游客,放眼望去,人头攒动如同一座“流动的花园”。实践队在村中调研采访发现,目前蟳埔村簪花的“出圈”离不开互联网的宣传推广,蟳埔村簪花体验的性价比较高,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同时,大多数游客都表示没有深入了解簪花文化的真正底蕴。通过本次实地研学,实践队员们对海丝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蟳埔女的头饰别具一格,其中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缩影,更是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蟳埔簪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锶涵 摄
戏鲤茶楼觅非遗,海丝文化系古今
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一座繁华的海洋商贸城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茶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记载着千百年来闽南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据此,实践队走进古厝茶馆调研,追溯海上丝绸之路上茶文化的起源,探索闽南泡茶技艺的传承发展之路。馆内管理人员向实践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茶文化的起源、分类,讲解泡茶技法及行茶十式等知识,并通过茶艺演示和互动教学环节,让实践队员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泡茶的工序和礼仪,感受闽南茶文化的魅力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气息,同时感悟到“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丝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学会讲好泉州海丝文化故事、世遗文化故事、古城文化故事,在传播茶文化的同时,注重泉州世遗活态传承及利用。
图为实践队参观茶馆内的海丝文化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庄颜 摄
图为茶馆管理人员为实践队演示泡茶技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庄颜 摄
通过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实地走访了泉州的名胜古迹,真切感受到千年古城的海丝记忆,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队员们纷纷表示,吾辈青年要进一步挖掘、探寻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努力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续写千年鲤城的“海丝”新篇章,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37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