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领悟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精神,了解喜娘文化传承传播现状,感受闽都非遗文化独特魅力与历史积淀,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护记忆·传承文脉”非遗文化调研队在刘淑兰老师的带领下于1月14日前往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开展相关调研。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又被称作“伴房嬷”,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民间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婚礼司仪。在福州的传统婚礼上,喜娘带领着新人完成繁琐的婚俗礼仪,并押韵地唱出吉祥话,为新人送去祝福。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申报的“婚俗(喜娘习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通过与传承人交流座谈,调研队发现喜娘习俗是福州地区婚俗中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其中以闽侯县上街镇的“陈氏三姐妹”较具代表性。福州地区婚庆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也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主持这一仪式的司仪多为中年女性,民间俗称“喜娘”。喜娘在婚嫁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议婚之初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过程之外,还参与传统婚礼流程中的布置喜堂、迎娶新娘、登门接亲、新娘进门、捧进斗灯、喜童滚床、拜堂成亲、拜见仪式、十碗礼仪、添丁开桶、大摆喜宴、洞房花烛等环节,直至大婚礼成。
调研队在与传承人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福州喜娘习俗积极探索传播媒介上的“两创”,主动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喜娘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喜娘习俗。陈氏三姐妹时常走进校园宣讲喜娘习俗,让学生了解喜娘、热爱喜娘。福州喜娘协会将喜娘界定为“是新家庭的见证人,是履行婚姻礼仪全过程的民间主持人”,正是喜娘习俗“两创”的体现。
随着喜娘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海外乡亲也以邀请到闽侯金牌喜娘到场主持婚礼为荣,陈氏三姐妹曾多次赴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当地的华裔新人主持婚礼,鼓浓气氛,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同时,闽侯喜娘也开始紧跟潮流,有意识地整理用英、日、韩、马来等外语编写地喝彩吉祥话,为喜娘文化融入更多地“国际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24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