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3年7月,随中国海洋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遵义服务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中学部)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现半期支教工作已近尾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文字呈现,以期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教育事业,关注到乡村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心里装着天空,身处群山,又有何妨。”来贵州支教一个学期后,这是我心里最深的感受。
初闻时,心有山海,素履以往
一天午饭,像往常一样在学校食堂,我抬头时便看见程书记端着餐盘坐在我对面。“你听过支教保研吗?”聊过一段时间后,书记这么问我。这是我第一次听闻这个政策,只记得当时愣了一下。这一下,我想到了小时候生活困难时抱怨着,为什么我没有自出生就在一个优渥的环境下;想到了在最困难的时候,遇见帮助我的爱心人士;想到了从小就有的对支教的向往;但同时,我也想到了多花一年时间去“追梦”的代价。“算了吧,节约时间最重要”,在那一闪而过的时间里,我是这么想的。但可能我自己也没发现,支教这个在心里埋下许久的种子,自那时起,像是突然看见了阳光,开始不断壮大。此后,用了两年时间,我忽然发现了一些比追名逐利更重要的事情,也仿佛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召唤,更慢慢理解了青年肩上的责任。那就去支教吧,既希冀自己所生之地为沃土,何不先俯身向下成为沃土。
临行前,我们在青岛一所中学学习与培训。由于是一所民办学校,加之在青岛这样教育资源相对优渥的城市,这次经历确实给了我极大的冲击,我在本子上写下两点感受。其一是教育基础,上课、听课的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什么是教育基础的差别。这里孩子们身上的自信与气质,上课的状态、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甚至老师所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我在新疆时所无法想象的。其二是教育资源,老师们教研、集备的过程真切地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从课本上的一句话变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事实。备课的状态,讲授的方法,硬件的配置都让我清楚地看到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确实存在。是在那一刻,我心里忽然有一个声音说:我理解,所以坚定地愿意。
图为荆树桐在讲课 罗国顺 摄
相遇时,重逾千金,怦然欢喜
其实已幻想过无数次碰面,想象过第一次来学校,第一次见到学生们会是怎样的情景。结束了在市区的任务后,支教学校的校长亲自开车去接我们。在路上,他跟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乌江沿山而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因此镇上许多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学校中许多学生的父母也属此类情况,由祖父母代为照顾,更有部分学生属于单亲家庭,从小受到的关爱则更为缺乏。乌江中学今年刚和镇上的小学部合并,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学校教师整体年龄偏大,有许多老师已近退休,但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但尽管如此,学校仍面临部分课程教师人数不足的情况。这些话突然冲淡了我心里已久的激动和兴奋,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激起了波浪,也带来了重量。这学校所面临的现状,似乎比我在新疆上学时的情况还要困难些。都是老师,都是学生,都是教育事业,都是在一片群山之中,也同样,都是一群心怀梦想的人。我倏忽间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多么渴望有人能带我走出那片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在那一刻,揣着刚砸进心里的石头,我的内心更坚定了些。
绕过几个盘山路,就这样到了校门口,原来就在山的尽头。至今记得,刚进校园的那一刻,我兴奋地跟身边的同伴说:天呐,居然真的有好多小孩儿!那时,我感觉我的开心,仿佛来的比孩子们更纯粹、更简单,只因见到了心中所想。到住所后,转身就遇见为帮我们把行李抬上楼而竭尽全力的孩子们。那一刻,我忽然感觉,他们奋力抬起的除了手中的行李,好像还有我心中的那块巨石。那巨石重逾千金,却因为有了这些孩子,让我满心欢喜。
图为运动会师生合照 荆树桐 摄
至今日,步行千里,愿至千里
难吗?难。在正式开学的前一天,我得知自己负责七年级两个班的生物教学。老实说,最开始那段时间,压力是非常大的。一方面上课节奏相对较快,导致在备课安排上比较局促,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上讲台讲过课的我需要在极短时间里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心里确实有点打怵。为了更好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学校根据入学考试成绩排出了1、2、3班,我带的是2班和3班。为了能准备的更充分些,熬夜备课,利用午休时间模拟讲课就成了我生活的常态。但每次听课,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2、3班和1班的差距,自己上课时,也总能看见孩子们茫然的眼神。好在这里的学生们都很懂事,上课总会及时回应、积极回答问题,尽管作业会错很多,也会一笔一划地认真完成。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曾经自己的影子。这里的老师对我们也非常友好,亲自送来可能会用到的教辅资料,课前会叮嘱我备课时应注意的重难点和讲授方式。有幸得助,于是平稳度过了那个从0到1的最难熬的阶段。期中考试结束后,优秀率第一、优良率第一,期末考试结束,2班和3班90分以上的人数仍能占总数的一半,孩子们一次次用成绩告诉我,他们和我这段时间的共同努力,都没有白费。学校是一个能让人变得无限柔软的地方,这里有关于自己青春年少时所有美好的或不美好的记忆,于是,我们总能从中汲取无限的动力,去奔向任何一个确定或不确定的远方。
图为荆树桐给学生辅导作业 张沛玲 摄
在乌中待了一个学期,这里的教育是朴素的,但给了孩子们高贵的品格,教会孩子们如何在心里装下一片天空。那是一个老师的小孩,他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所以哪怕是挂在嘴边的米粒,发现了,也会吃下去,他只有5岁,却比我们更懂得珍惜;有一个我们班的孩子,上课流鼻血,问我要了一张纸,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没想到下课后,他又还了我一张纸,或许在他心里,借的东西,就一定要还;同样是我们班的小孩,加了QQ之后,先后答应我上课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要好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从那之后,他居然真的从上课自己偷着玩,变得比大多数人都认真,我表扬他,他告诉我,做人就是要说话算数;还有一个九年级的孩子,换水的时间发现我们在开会,就主动帮我们换了办公室的饮用水,误以为饮水机被自己弄坏了,就在办公室留了字条,简短的两行字,写尽了他心里的责任和担当;除此之外,还有得知我烫伤手后送来零食慰问的孩子,有上劳动课用纸做步枪来给我们介绍的孩子,有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画下来给我们看的孩子,还有知道我们不认识路,主动带我们下山的孩子。
他们从小生活在这片大山,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曾走出这个小镇,但我总觉得他们心里装着一片广阔的天地。他们不缺走出群山的勇气,也终会拥有走向远方的能力。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我跨越千里奔赴这里,只为心中所愿,愿这山群里生活的孩子们,都能看看世界的广阔,愿他们,也能像心中所想的那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千里之行。
图为师生合照 荆树桐 摄
通讯员 荆树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19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