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和历史,挖掘民族内涵,曲阜师范大学“新乡村新发展”社会实践小队拜访了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丁家楼子村丁超村支部书记,深入了解了丁家楼子村著名历史人物丁惟宁的历史事迹与作品,参观了丁公石祠与仰止坊,了解了丁家楼子村相关的历史文化,努力发扬丁家楼子村的历史余韵。
实践之初,实践队伍调查了一些历史著作的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实践队员了解到,一些历史著作的作者的家乡具有丰富的考察价值。通过综合考察,实践队员决定将《金瓶梅》的作者丁惟宁的家乡—日照市五莲县丁家楼子村作为实践地点。队员首先通过网络渠道搜索丁家楼子村的相关信息,对其有了初步了解。诸城名人丁耀斗为纪念其父丁惟宁而建立了丁公石祠,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深入了解丁公石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实践队员拜访了村支部书记丁超并进行了采访。
图为丁公石祠碑石。
寻建筑之美,品历史余韵
村支部书记丁超热情耐心地为实践队员介绍丁公石祠的构造。丁公石祠位于丁家楼子村东边,现在的村委会西边,坐北朝南,由石祠、仰止坊组成。石祠面阔三间,一门三窗,重梁双柱,柱头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长9.1米,宽5.13米,高4.73米,总建筑面积46.7平方米。丁公石祠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诸城地方名人丁耀斗为纪念他的父亲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室内正中悬挂丁公神像,两侧写着:一部金瓶梅,千古丁公祠,坊额背面书“山高水长”四个大字。丁公石祠内,现存明代碑刻8块,记载了石祠修建的经过和丁惟宁的诗作以及明清官员、文豪的题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书香传百年,后人寻古迹
多年来,因《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之殚精竭虑,各种推断与考证异彩纷呈,近年,有关专家学者以遗存在民间鲜为人知的明代字画、方志、族谱(现存日照五莲潮河丁家后人手里保存)碑刻等文物为依据,将确凿的史实与缜密的论证有机结合,并参照了丁惟宁一生的经历,首次推出《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丁惟宁自小聪颖,年弱冠举于乡,刚过二十就中进士。既是嘉靖万历年间的大名士,又有文学创作的大手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村支部书记丁超热情耐心的为实践队员介绍丁惟宁先生的生平事迹。丁惟宁“性刚直激烈,不避强御”。为政“遇事敏练,无留牍。五弥谨举,行治第一”,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后来丁惟宁看到明末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遂心灰意冷,于是托病不就,退职还家,此时年刚过四十岁。退职后还家,居于九仙山山麓下(即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丁家楼子村),现村中有丁公祠堂(文物保护单位)。
探历史圣地,访历史回音
通过丁超书记讲解,实践队员在调查丁家楼子村时还了解到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也曾在此游历,在丁家楼子村西山崖上,有一块长方形平整的磐石。巨石东侧,竖刻有“白鹤楼”三个大字。上款已剥蚀,下书“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九月……”巨石南向,有明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摹写的“白鹤楼”三字。上款为:“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落款为:“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离巨石约80米处,在一卧石上刻有“留月”二字,据资料考证,应为苏轼手笔。
图为实践队员探访第一山遗迹。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而得以保留下来,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探访了丁惟宁的故乡—丁家楼子村,并挖掘其内在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感悟浓厚的历史余韵,将家乡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6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