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拜年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表达祝福和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中国春节原有的年味越来越淡,拜年也渐渐成为可有可无的习俗。为了深入了解现代人对于拜年的态度,拜年之“译”脉相承实践队开展了一次拜年调研活动,以了解不同年龄、地域人群对于拜年的认识和习俗;分析现代人在拜年方式上的变化及原因;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拜年文化为主要实践目标,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习俗传承工作。
大家应该知道拜年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最早出现于秦朝。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庆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开始,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谓之“拜年”。
起初人们拜年时会向长辈叩首以示尊敬与祝愿,但是人们有的认为磕头拜年这种方式跟不上时代,有的秉持“男儿膝下有黄金”的陈旧观念,渐渐地,叩首拜年这一习俗便只存在于极少数地区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年味的流失?每逢初一,家中长辈便会带着儿女挨家挨户拜年问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十几二十岁的小辈到了长辈家里就只会找个地方坐下,然后开始玩手机,不主动问候也不回应长辈慰问,本该热热闹闹的拜年活动变得干干巴巴,串门拜年成了完成任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年味的流失?更有甚者,给素不相识的公司高管送名烟名酒、昂贵茶叶,却只给亲近的家人送简单的水果牛奶,到底是真情实意地想拜年问候,还是虚情假意地奉承谄媚?为一己私利让整个拜年的过程变得模式化,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真诚和美好。这更是一种年味的流失。正如网友所言:“以前走亲戚,一天走一家;现在走亲戚,一天走十家。以前是唠嗑、吃饭、再唠嗑;现在是买礼品、放礼品、下一家。以前谈论收成和健康;现在谈论车子和房子。以前是去走亲戚;现在像是送快递。”
年味对于我们的吸引力,不过是满桌子的美食,是家人围坐在一起唠着嗑,是走在街上人们喜气洋洋的笑脸,是大家心怀美好期待的憧憬。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呢?在如今的生活中,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个古老的活动似乎早就隐匿在了渐渐远去的乡村之中,人们常常在职场,社会中奔波,在逐渐功利的人生追求中渐渐忘却了古老的精神文明传承。过节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但是仪式感却渐渐地淡化,当仪式变为形式,那层笼罩在传统上魅力也就消失了。此外,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总是习惯性依赖于互联网。出去玩,朋友圈先欣赏;吃饭,也是朋友圈先吃;过年氛围,或许也是在朋友圈更为浓郁。我们无法阻挡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只是希望能在这一年一度大团圆的时刻能停下来一起唠嗑,一起憧憬,那才是春节应有的样子。年味浓在聚,不在于物。如果我们多付出一些感情来待“年”,多挤出一些时间来过“年”,多拿出一些真心来拜“年”,年味何尝会淡?热闹又何尝会减?
总观当下,在这个年味变淡成为主流思想的时代,拾起春节的传统习俗,拼凑起破碎的仪式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年味流失这一问题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代一代地将拜年习俗传承下去,年俗虽会随时代发展而改变,但年味也将只增不减。(通讯员 王永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4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